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修建时间跨越两千多年,先后历经十余个朝代,在中国大地连亘2.1万千米,跨越15个省。
酒泉长城资源富集,境内长城总长823.5公里,现存烽燧258座、城障关城13座,散落在肃州区、金塔、玉门、瓜州和敦煌。其中,最负盛名的就是万里长城十三关之一的玉门关。为保护、传承好这份宝贵遗产,酒泉市多年来持续开展长城资源和管理状况调查,并对一些重点和濒危的长城区段及烽燧城障进行抢救性保护维修,让长城历史文化遗产“青春常驻”。
01
接力守护玉门关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边塞诗里寄托了诗人慷慨从军和久戍思乡的情感。虽不似戍边那么辛苦,但多年来长城保护工作的开展并非易事。
酒泉市长城资源保护维修工作早在1982年就开始了,先后对一些重点和濒危长城区段及烽燧城障进行了保护维修,对玉门关、汉长城及烽燧、阳关等重要地段指定了专人管护。
“1992年,我去玉门关只能搭顺风车,直到第二年才有了一辆摩托车。我驮着一袋面和几天的菜就去了。没有公路,要在戈壁滩上骑行90多公里,单程近3个小时,隔三个月才能回家。那时的玉门关非常荒凉,没有水电,为了改善居住环境和生态环境,我开始栽树。”玉门关遗址保护所文物保护员曹海说。
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曹海、何国武、赵子辉、张建军、张吉全和妻子闻春瑜等文物保护员坚持了十几年,接力守护玉门关到现在。在一代又一代文物保护工作者的保护下,玉门关遗址至今没有出现过安全事故。
2022年11月,敦煌市调整文物保护管理机构,设立正科级建制的玉门关遗址保护所,编制人员5人,聘用人员5人,长期驻守遗址现场进行保护管理,实现了对玉门关的全天候巡查保护和定期人工监测记录。
玉门关遗址区包括汉长城“玉门候官和大煎都候官”管辖范围内的各类塞防遗存,含玉门关遗址、河仓城遗址,东起仓亭燧、西至显明燧、南至芦草井子墩烽燧的2座城堡、20座烽燧和18段长城遗址。玉门关遗址于1963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02
让千年文明绵延不断
为进一步加强对玉门关遗址的保护,酒泉市制定出台了《玉门关遗址保护管理办法》等文件,编辑出版了《两关长城论文选粹》《敦煌汉代玉门关》等文物科研书籍,加强宣传、展示长城资源及保护研究成果,同时举办相关大型学术会议,开展相关学术交流活动,进一步宣传我市长城资源,普及长城保护知识。
“近年来实施的玉门关遗址防水防洪工程,抵御了极端天气下洪水对遗址的破坏风险;当谷燧长城马圈湾烽燧安防工程的实施,从技防手段上消除了遗址区被人为破坏的风险;玉门关遗址标识系统工程的实施,让文物价值阐释内容更丰富,游客参观更便利。此外,我们委托专业机构编制了《玉门关及长城烽燧遗址保护规划》,经国家文物局审核,目前正在进行修改。《玉门关遗址保护条例》也被列为酒泉市人大2024年立法预备项目。”玉门关遗址保护所所长张文说。
酒泉市玉门关遗址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2021年9月被列入“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重点项目。主要是新建敦煌汉长城内部巡查及展示道路18千米,配套停车港湾5处,新建保护及应急管理用房2处、卫生间3座、凉棚8座,完善标识标牌与阐释体系170个,新建遗址围栏20公里,全面构建数字化系统等,将极大改善玉门关遗址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
长城之上,沉入时间长河的王朝历史、征伐荣耀与和睦共融交织的岁月印记,打磨出最具价值的长城文化,吸引着无数“好汉”前往长城沿线地区探究。
2019年7月,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建设工程正式启动。敦煌玉门关及汉长城作为甘肃长城国家文化公园“3381”工程的三大核心园区——河西汉塞展示园区被规划其中。
关外风起,关内云涌,胡杨挺拔,芦苇摇曳,围拢在跨越了时间原野的古关四周。旷野中的玉门关不言不语,却因保存着古老文明的文化记忆而依旧厚重。等待着,把故事讲给你听。
来源:《酒泉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