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
ICU的医护,常常是两种情感交织,治疗成功的喜悦,和眼见患者离去的无奈,与之伴生的是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
“医生护士,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耄耋之年的老奶奶作为患者家属离开监护室的时候给我们深深的鞠了一躬,当年迈的她起身的那一刻,那疲倦又真挚的眼神,至今回想起来依然觉得动容。
还记得几个月前,除夕中午,护工阿姨拿进来一双红袜子给5床老爷爷细心地穿上,老爷爷鼻导管接着高流量氧疗装置,仍有些呼哧带喘。“家属说,过了今晚就是老爷子本命年了,特意送进来一双红袜子,图个吉利。”护工阿姨说。
“老爷子,今天除夕,我们陪您过,您陪我们过,不要害怕紧张,一定会慢慢好起来的,到时候您就可以跟家人团聚了,我们一起加油!”钱孝言护士长在老爷爷耳边温柔地说道。老爷爷轻轻点了点头,努力微笑着。我们都知道他因为呼吸衰竭加上心功能衰竭,没有力气向我们做更多的反馈。动态监护仪上显示血氧饱和度指标不太乐观。
后来,赵晖医生提起,病情沟通结束很久了,有位老太太还伫立在监护室门口,久久不肯离去,老太太前几天听闻老伴告了病危转进了重症监护室,很害怕,有一次都哭晕了过去。我们一看,果然是5床患者的老伴。每逢到医生去监护室门口沟通病情,她都特别激动,希望医生给她十足的保证,保证她老伴一定能够活下来。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只能说尽力而为。“我们都安慰她,一定会尽力的,让她回去休息,我们有事会联系家属的,老太太不肯走,好几次情急之下要朝我们下跪,拉都不拉不住,说老爷子走了她也不活了……”医生略无奈地说道。
傍晚,到了万家团圆的年夜饭时间,ICU的医护人员忙里偷闲轮流吃晚饭,突然,5床责任护士姜心悦大喊道:“快来帮忙,5床突然心跳骤停了”,随即把床头放平,实施了心肺复苏,伴随着监护室急促的报警声,轮流吃饭的医生护士们也都通通马上放下手中的盒饭,各就各位,推着抢救车、插管箱、呼吸机、除颤仪朝5床患者火速集中了过去……
“呼吸机准备,插管成功!”
“我来固定!”
“肾上腺素1mg静推!快!”
“复述:肾上腺素1mg静脉推注!”
“确定!”
“确定,肾上腺素1mg静脉推注。”
“患者室颤,准备除颤,大家都离开床旁!”
“我来记录!”
“我来负责给药!”
“我来负责各管路!”
……
半个多小时过去,爷爷还是走了。
临别前,赵医生去到监护室门口找家属说明情况,仿佛失魂落魄的老奶奶在女儿的搀扶下步履蹒跚地来到病床前,哭喊着求老爷爷别走,求赵医生再想方设法继续救救老爷爷,医生在旁耐心安慰、尽可能解释,真的已经回天乏力了。
老奶奶伏在床边拉着老爷爷的手哭诉他的 “无情”,呜咽声里拼凑一些生平,回忆两个人一直以来是多么的相知相爱,相守一生,彼此之间无话不说,从来没有分开过,这让她以后如何是好……
老奶奶非常伤心的哭了很久很久,我们都唯恐她再度哭晕过去,尽可能地在旁安慰。慢慢地,她逐渐接受了无法挽回的事实,于是不断地追问医生一些细节:他临别前有没有受罪?为什么要给他嘴巴里插管子?插管子的时候会不会很痛?呼吸机打着他会不会难受?不要再胸外按压了,你都已经说他救不回来了,这样压他胸口他会痛的……,医生非常耐心地逐一解释。
看到这样景象,哪怕工作第11年了,我还是会忍不住流泪,想到余华老师的作品《活着》,福贵儿子死了,福贵用手给儿子刨坟,特意把土里的小石子都捡出来,怕硌着孩子,那时候刚毕业读到这里只觉得奇怪,心想人都死了还怕什么硌?近几年再读起、想起这段,只觉得字字锥心……
世间的爱有很多种,无论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真爱一个人,是一定舍不得他受苦的。与此同时,真正的爱是想要占有,却也心甘情愿给予自由。想起莎士比亚写“Save that, to die, I leave my love alone”,有人译作每个人都是所爱之人的光明,也不无道理。
尽管现代医学技术一日千里,但对于机体来说,仍然是千变万化,基础疾病,合并症、并发症的复杂程度仍然出乎意料,它依然只是有限的技术,在疾病面前,无法全知、全能;在健康面前,无法尽善、尽美。医学充满希望,也充满遗憾,我们不能治愈每一个疾病,不能治愈每一位患者,但我常常被人与人之间的这份深情打动,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在治愈患者的同时,又何尝不是在被患者、家属治愈呢?作为医护人员,虽然我们无法做到百分之一百的治愈,但会守着一份初心,尽心尽力用我们的专业去爱患者。如果能治愈,那就努力去治愈他们;如果治愈不了,就尽力减轻他们的痛苦;当无能为力的时候,那也要让他们感觉到,我们始终怀着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在尽力帮助他们。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医生的这段铭言越过时空依然闪耀着人文之光。我想,医学的过程就是一种人性的关怀和传递,一位道德高尚的医护人员,对待病人的态度,理性的谦卑、职业的坚守就是人文的朴素境界。
作者介绍
唐名捷
宝山院区ICU
主管护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宝山院区ICU主管护师,中共党员,2012年参加工作至今,多篇文章被院内刊物收录,多次参加党支部、科室开展的交流、志愿服务,2020年支援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ICU并获复旦大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