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饮一江水 共赴山海情丨苏陕协作·通汉结对(一):追光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山地面积占了大半,行走其间,大大小小的山随处可见,或雄奇险峻,或灵动秀美,它们与一条条汉江支流交相映衬,构成了一幅优美的生态画卷。山高水长,是自然丰厚的馈赠,却也一度成为阻碍汉中经济发展的因素。
图片
始于1996年的苏陕协作,诞生于“中国扶贫”的大背景,作为先富起来的沿海地区,江苏有义务也有意愿,带动相对落后的陕西省迈开脱贫奔小康的步伐。而随着苏陕协作的不断深化,尤其是2017年东西部协作对口帮扶结对以来,南通对汉中在产业、劳务、医疗、教育等领域进行了全面帮扶和协作,不仅帮助汉中各贫困县(区)脱贫摘帽,而且正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图片
5月20日至21日,南通市委书记吴新明率队赴汉中市学习考察,并看望慰问南通援派干部人才代表。他勉励大家,增强政治自觉,强化使命担当,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真情实意支持汉中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在通汉协作新征程上再创佳绩。
在开展东西部协作、促进共同富裕的浩荡时代浪潮中,让我们聚焦那些投身通汉协作事业的人们,于秦岭巴山间,追寻他们的足迹。
第一章 追光
勉县,是“大汉一人”诸葛武侯的长眠之地,海门,则是近代实业第一人张謇的故里,海勉协作,是一次跨越了空间的邂逅,也是一次穿越了时间的对话。以鞠躬尽瘁之精神,走实业振兴之道路,这里的人们,追光而遇,沐光而行。
图片
(一)
830元,是白内障复明手术扣除医保报销后,一般农村患者需自行承担的费用,数额看似不大,但对低收入家庭,却是一笔需要再三斟酌的支出。
“心里高兴得说不出话来。”
4月14日,勉县中医院,63岁的刘喜丽摘下左眼的纱布,做完最后一次术后检查,面对笔者的采访,她显得紧张又激动。
这是刘喜丽的第二次白内障手术,丈夫早逝、子女在外务工的她,原本饱受双眼白内障之苦,术前连药品说明书都无法看清,如今,在“海勉亲·光明行”复明工程的资金支持下,她得以免费做完两次手术,重新将这美好世界看得清澈。
图片
830元,是白内障复明手术扣除医保报销后,一般农村患者需自行承担的费用,数额看似不大,但对类似刘喜丽这样的低收入家庭,却是一笔需要再三斟酌的支出;与此同时,大山的阻隔、交通的不便,也让一些家境困难的患者,放弃积极寻求治疗,将白内障导致的视力下降,当成了衰老的一部分。
“好多患者一辈子都没走出过山区,一些病情严重的,永久失明的风险很大。”勉县中医院眼科主任宁飞说。
“海勉亲·光明行”复明工程改变了这一现状。
2023年12月,南通市海门区对口帮扶勉县联络组通过苏陕协作机制,积极联系海门区爱心企业、爱心人士,通过社会募捐提供资金保障,在勉县开展“海勉亲·光明行”复明工程。随后,海门援勉医疗队、勉县中医院组成联合工作专班,眼科专家带着设备深入勉县偏远山区和乡村,为当地村镇居民进行白内障筛查,并为符合手术条件的困难家庭,提供包含救护车接送在内的全程免费医疗服务。
图片
宁飞表示,在海勉联络组的推动下,这些患者的手术,都由勉县中医院的特聘眼科专家完成,以保证良好的预后效果。目前,复明工程已帮扶白内障患者140例左右,“手术效果非常好”。
“5月底,我们将启动第二期复明工程,以帮助更多的白内障患者。”海勉联络组组长成东波表示,“为困难家庭白内障患者实施医疗救助,不仅可以帮助他们重见光明,还能重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人生的轨迹可能就此改变了。这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也会坚持做下去。”
(二)
“海勉亲·光明行”复明工程,让刘喜丽们在视力上“重获新生”,海门挂职干部在产业发展上的“南方思维”,则让余家沟村“眼界大开”。
余家沟村,地处巴山北麓,毗邻汉江和玉带河,平均海拔820米,常年晨雾缭绕,有“云顶山乡”的美称,它所在的勉县新铺镇,是传统农业种植大镇,但由于传统农业收入偏低,外出打工成了更多年轻人的优先选择,镇域内部分土地成了撂荒地。
海勉联络组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提出可以考虑栽植特色水果,盘活闲置撂荒土地资源,余家沟村,成为首个“吃螃蟹者”,率先流转农户撂荒闲置土地200亩栽植金宝李,由苏陕协作项目提供180万元作为资金支持。
金宝李是李子的一个芽变品种,原产于四川梓潼县金宝村,刘安勤是将金宝李引入余家沟的“关键人物”,他既是余家沟村的党支部书记,也是余家沟村股份经济合作社的当家人,谈起金宝李和苏陕合作,朴实如老农的他打开了话匣子。
图片
“我们这个村,海拔高、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金宝李生长。结出的果子,平均有一两重,是普通李子的3倍多,而且汁水很足,又脆又甜。”刘安勤说,“去年,全村金宝李产量达8万斤,品相最好的能卖到20元一斤,不到两周就被‘抢’光了。”
聊起余家沟的“大事业”,刘安勤最初面对镜头时的紧张不见了,举手投足间多了几分自信,话语也变得流畅起来,在对过去的讲述,对未来的憧憬中,他的眼中仿佛有了新生的光芒。
“我们(余家沟村)的起步是苏陕协作项目,我们的‘辉煌’,也(将)来自苏陕协作项目。”刘安勤说,“今年是丰果期,金宝李产量还会大幅提高,预计村合作社收益可突破100万元。我们计划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要让这红色的小果子变成我们致富的大产业。”
思想活了,路子就多了。目前,余家沟全村流转农户土地600余亩,除了310亩金宝李,还种植了刺梨100亩、芍药100亩、香椿30亩,养殖中蜂260箱。村民通过土地流转、在果园就地务工、年底分红等形式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2023年,村合作社共收入63万元,村上决定拿出6万元给大家分红,每户分得300元,加上务工等收入,实现年人均增收3000余元。
余家沟的村民们,为收入的提升欢欣鼓舞,海勉联络组的挂职干部们,则更多地在思考余家沟村的中远期规划,以进一步巩固苏陕协作成果。
每年金宝李花开和丰收季节,大量游客会进村旅游“打卡”,入园采摘“金宝李”,在多次实地调研、充分了解产业发展现状和村域发展计划后,联络组先后争取苏陕协作支持项目资金270万元,修建起金宝李交易大厅和集农产品展示、游客接待、民宿餐饮、会议举办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大楼。
图片
“以产业促农旅、以农旅带产业,我相信,余家沟村会发展得越来越好。不仅如此,它的成功,也将带动邻村的发展,有着示范意义。”成东波说,“海勉协作的初衷,就是要做一些务实的、让勉县老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实惠的小事情,真正体现共饮一江水,海勉一家亲。”
(三)
在对海勉联络组进行采访的过程中,“务实”这个词被频繁提到,有了务实的精神,“小事情”也能做出“大文章”。
苏陕协作勉县中小微企业孵化园内,有一家“汉中斯科瑞工具有限公司”,不大的厂房内,摆放着16台五轴五联动数控机床,这些设备乍看不起眼,实际上,却代表了国内合金旋转锉生产的顶尖水平。
谢寒兵,是斯科瑞的负责人,曾于军工企业任职的他,在技术上有股钻研劲头,在他的带领下,斯科瑞研发的合金旋转锉,打破了国外品牌在高端市场的垄断地位,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图片图左一为谢寒兵
专精于技术革新的斯科瑞,在进驻园区后,得到苏陕协作资金的支持,但由于身处内地和资金限制,在市场开拓方面却仍显乏力,尤其在沿海地区,始终没找到合适的切入机会。2022—2023年,受大环境影响,公司形势更是雪上加霜,产品滞销堆积,企业发展一度面临困境。
海勉联络组在了解到斯科瑞的情况后,敏锐地发现斯科瑞的产品,在拥有大量船舶制造企业的南通有着巨大市场潜力,于是立即着手和相关生产企业联系,为“斯科瑞”对接市场,并带着谢寒兵前往海门招商局重工等企业拜访洽谈,为斯科瑞争来一个宝贵的测试机会。
谢寒兵没有错失这次机会,与同类产品相比,效率提升30%、成本降低40%,这是斯科瑞产合金旋转锉给出的“完美答卷”,这个结果,不仅为斯科瑞赢来第一个200万大单,更让谢寒兵坚定了对自家产品的信心。
谈及未来的规划,谢寒兵显得底气十足:“前段时间,我们带着一款全球范围内首次研发的旋转锉新品,到韩国进行了展示和推广,得到了广泛认可。下一步,我们会把这款产品带到南通、上海及周边地区的造船厂去,进行大面积展示和推广,希望能以此为契机,推动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像斯科瑞这样,在细分领域深耕的装备制造企业,在南通有不少成功先例,但在汉中还不多。通过通汉协作,我们不仅给这些企业进行资金扶持,还帮助他们打开南通及长三角地区庞大的市场,让汉中孵化出自己的‘小巨人’企业成为可能。”成东波说。
图片
如果说中小微企业孵化园是海勉合作的初步成功尝试,那么在建的海勉协作双创园、数字经济产业园则将成为海勉合作走向深入的标志:海勉协作双创园建设,聚焦承载现代产业发展,通过勉企海企联姻、外引内育共举,撬动吸引以延伸现代材料、有色冶金、装备制造产业链为重点的优质企业入园发展,着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数字经济产业园,聚焦承载新兴产业发展,以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字化治理”为主线,积极吸引广东普天科技来勉投资数字化产业项目、南通妙吧动漫公司来勉开发武侯诸葛文创产品。
图片
据陕西发改委官网刊载的相关报道显示,2021年至2023年,陕西通过苏陕协作机制招引了近700家东部企业落地陕西投资,实际到位投资超过300亿元。仅2023年,通过苏陕协作累计吸引229家东部企业落地陕西,吸纳9250名农村劳动力就业。“苏陕协作”产业园区,已成为陕西脱贫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引导产业转移的重要载体。
【总策划:张栩龙 采写:陈国强(执笔) 俞挺 王颖 陈杨 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