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多地发现病例!传染性强!

夏季是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记者近日从北京、浙江、广东等地的多家医院了解到,不少患儿因发热、喉咙长“泡泡”等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就诊。该病传染性强,虽然多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但中小学生,甚至成人也可能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是什么病?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春夏季是流行季节,经粪-口途径、呼吸道飞沫、接触患儿口鼻分泌物以及被污染的手和物品而感染。

哪些是高发人群?

不同年龄组的人群均可患病,1-6 岁学龄前儿童是高发人群,在托幼机构、早教机构、社区等易感人群较为集中的场所易发生聚集性病例。 

有什么症状?

(1)急性起病,常突发发热和咽痛,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部分患儿热度会高达40℃以上,可引起惊厥,高烧一般在 2-4 天;

(2)可伴随咳嗽、流涕、呕吐、腹泻,有时有头痛、腹痛或肌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

(3)发热期间年龄较大儿童可出现精神差或嗜睡、食欲差,年幼患儿因口腔疼痛出现流涎、哭闹、厌食,个别患儿症状重,多发生在3岁以下儿童,表现为持续发热且不易退、易惊、肢体抖动、呼吸、心率增快等类似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表现。

(4)局部体征:初起时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周围有红晕,直径2-4mm, 数目多少不等,1-2天后破溃形成小溃疡,此类黏膜疹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也可见于口腔其他部位。

(5)个别重症患儿会出现脑炎、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迟缓性麻痹、肺水肿和(或)肺出血、心肌炎等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相比手足口病有何不同?

(1)疱疹性咽峡炎与手足口病都是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主要的病原体均为柯萨奇病毒 A 型(CV-A)和肠道病毒 71 型(EV-71)。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表现为咽峡部、口腔黏膜部位的疱疹、溃疡等,病变比较局限,不会出现其他部位皮疹;

●但手足口病除咽峡部疱疹外,还经常出现手、足、臀部肛周甚至四肢皮肤等部位的皮疹疱疹。

需要注意:手足口病早期可仅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

图片

图片

如何处理?

庖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目前无特效药物治疗,主要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

一般处理办法:

①注意隔离,做好呼吸道隔离,居家隔离2周。

②注意休息,保持室内清洁及空气流通。

③清淡饮食,不宜进食过烫、辛辣酸、粗、硬等刺激性食物。应进流食或半流食,饮食应少食多餐。

④做好口腔护理,饭后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低龄患儿可以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

⑤进食困难及高热不退的患儿应适当补液,以防止电解质紊乱。

⑥病情观察,密切观察体温,警惕高热惊厥发生;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况和饮食状态,如有无精神差、嗜睡、烦躁不安、面色苍白等。应注意并发症的发生。

如何预防?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要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与疱疹性咽峡炎的儿童密切接触。


  综合央视财经 浙大儿院
  编辑|玮玮
©江苏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