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里的“乔老师”,站在讲台上,念着所谓自己班上学生写给爸爸的一封信。
不少网友感动了,不仅成了“乔老师”的粉丝,更是慷慨解囊购买其培训课。
然而,这封所谓班上学生的信,却是搬自另一名15岁网红博主的自白视频。
这不是“乔老师”第一次抄袭。当然,这也不是网红群体、网络自媒体第一次被控抄袭。
与抄袭成风的现状形成对比的,是创作者维权时面临的无奈。
2018年,国家版权局等4部门曾联合整治自媒体“洗稿”行为。但短视频博主的知识产权维权,仍是一道待解难题,因为存在重重困难:
是否侵权难以认定。不少疑似抄袭的视频,往往打着“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旗号,尽管其创意、情节与原创视频高度相似,但旁白、对白、解说类文字可能已改头换面。
账号追溯难以完成。不少原创热门视频,抄袭者往往遍地开花、面多量广,原创作者去追溯抄袭账号时,不得不面对繁琐的取证、调查工作。
侵权赔偿难以界定。涉及抄袭的争议,原创作者如果运气好,可能能获得抄袭者的一句道歉,运气不好,可能还会被对方粉丝骂上门。因此,更多的“抄袭罗生门”事件,往往是口水战过后不了了之。即便诉诸法庭,官司胜诉,能否要求经济赔偿?最终能够赔多少?都是难题。
抄袭的低成本、索赔的困难性,不断推动抄袭风气蔓延。
因此,如何以“乔老师抄袭事件”为切口,明确短视频内容的抄袭界定规则,便捷创作者维权渠道和方式,推进网络平台完善抄袭评判机制,可能才是关键。
撰文|记者向玲 实习生李涵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