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期:AI复活
在AI的魔法世界里,我们似乎找到了一种“起死回生”的秘籍。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永生这一概念逐渐走进公众视野,其中,“AI复活”这一应用备受讨论。机器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模仿逝去的人的样子、声音和行为,使其在虚拟世界中“复活”,与现实世界中的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就像大热电影《流浪地球2》中的情节,科学家图恒宇利用科技“复活”了因车祸去世的女儿丫丫,让她以数字人的形式得到“永生”。他自己也进入了那个数字世界,和丫丫在一起,实现了“see you again”。
现在“AI复活”技术日趋成熟,“AI复活亲人”已经形成相关产业链,还出现了如“AI疗愈”这样的商业应用。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性,但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挑战。网友提出对于“AI复活”的潜在问题,有的网友认为“AI复活”能给逝者家属带来慰藉,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治愈方式;有的网友认为,这种情绪的支撑只是短期行为,长此以往会被不法分子利用;还有网友疑惑,生而为人,我们真的有权力去决定逝者在网络世界的存在方式吗?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听听几位大佬的看法,对这波“AI复活”的操作,是点赞还是吐槽?是支持还是反对?让我们一起来探索“AI复活”背后的情感、伦理和科技的交织。
AI能否“延续”逝者“生命”?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执行院长
校长学勤讲座教授 李海洲
如果它像人一样的思考,它是不是就有这个自主意识了呢?这个不完全是。其实,它是在模仿人怎么思考,怎么样行动。一个人的自主意识AI也得模仿吧?现在AI远远没有做到。所以我是觉得,现在AI还是在模仿这个人,比如说他的行为,他的思考方式,这些是可以复现的,可以把它记下来的。就像一个人,他在世的时候,你可以把他的影像录下来,把他照片留下来,那么现在,我们用AI把它动感的一方面给它记录下来,仅此而已。
AI“复活”技术是一把双刃剑。
特约评论员 邢天歌
“AI复活”数字人技术以其惊人的仿真能力,让我们得以与逝去的亲人“重逢”。这一技术无疑为那些失去亲人的人们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慰藉。然而“AI复活”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带给我们心灵的慰藉,也可能让我们陷入幻象的陷阱。与“复活”的亲人交流,虽然能带来一时的安慰,但长远来看,却可能阻碍他们从伤痛中真正走出来。面对“AI复活”技术,我们需要对这项技术设定明确的技术和法律边界。从法律上,我们需要明确“AI复活”数字人产生的内容是否受版权保护,版权归属问题,确立数据使用、存储和销毁的标准和流程,保护被复活数字人的原始数据提供者的隐私权,从技术上,明确规定哪些数据可以被用于创建和训练“AI复活”数字人,例如仅限于公开可用的数据或经用户明确同意的私人数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技术有条理、有边界、有选择地融入我们的生活。
AI“复活”实际应用场景的边界在哪里?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
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数据与信息研究院院长
张晓平
使用AI技术“复活” ,首先因为用了很多个人的隐私数据,那么在使用AI技术“复活”某人之前,那就应该获得其本人或者家属的明确同意。确保这个用户清楚了解这个“AI复活”技术的工作方式、潜在风险和使用限制。
另外从用途的角度来说,我们应该限制“AI复活”技术的使用范围。应该避免他这个复活技术被用于一些有争议的领域,比如说一些不合适的商业广告等领域。
从法律上来说,“AI复活”实际上是一个数字人产生的这么一个东西,实际上也是大家的一种情感需求。也需要我们的心理学家和伦理学家能够深入研究像这种“AI复活”它对人类的这个情感和心理健康影响,包括对家属的心理支持和干预措施。因为不管怎么说 “AI复活”它并不是真的“复活”了这个人。
某种程度上,“AI复活”让起死回生照进现实,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伦理、法律和商业路径的边界不容忽视,让我们对AI发展心存敬畏,期待各方一同寻求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路径的最优解!
“5G钢”做的录取通知书
OpenAI宣布推迟发布语音助手
Luma关键帧功能震撼发布
中国杀出首个烹饪大模型
人形机器人加速到来
今晚21:20
前沿聚焦 智慧城市
你好,我是《科创最前沿》
《科创最前沿》是中国首档运用XR技术日播的AIGC榜单资讯解读节目,节目由深圳市科技创新局特别支持,AI内容由深圳广电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与国内多家知名大模型共同推出,来自全球的顶级科学家、知名产经人士、年轻活力的科技博主们组成千人智库,每晚陪你打破科创信息差。记得,每晚21:20打开深圳卫视,共同奔赴科创最前沿!
编审 | 陈桦峰 主编 | 映映 责编:唐婉琦
记者|陈子倩、巫芷菁
新媒体策划|石珊 美编|曾炜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