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报特别报道 | 珠峰之巅的深圳故事

珠穆朗玛峰,只有0.00006%的人类才能抵达的世界之巅,每年都会迎来众多冒险家的挑战。前不久,2024珠峰登山季落幕,作为“民间登山成就第一城”,深圳又有15位攀登者成功登顶珠峰,这是有史以来深圳人登顶人数最多的一年,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纪录也在今年被深圳人刷新。至此,深圳登顶珠峰的总人数已达61人,共计70人次。
敢向山行,敢为人先,从来都是根植在深圳人血液里的基因。今年登顶珠峰的15位深圳人来自各行各业,有登山家,有企业高管、科研人员,也有普通户外爱好者和自由职业者。晶报记者采访了其中几位珠峰登顶者,听听他们的珠峰故事。
图片
刘秋成:深圳十峰“霸榜人”首登珠峰
登山领域向来以男性为主导,即使是在拥有世界八座八千米级高峰的尼泊尔,登山行业中的女性登山者比例也不足10%。全世界的珠峰登顶者之中,女性的数量亦远少于男性。深圳人刘秋成是“少数派”中的一个。
刘秋成是一位户外达人,常年坚持跑步、登山,是深圳一家户外运动公益组织——鹏成星愿的创始人,来自湖南浏阳,是湖南省登山队队员,还在吉首大学担任旅游管理专业硕士行业导师。
5月21日清晨6点,刘秋成完成了自己的“珠峰梦”——她站上了地球的最高点。
登顶珠峰后,刘秋成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展开旗帜,向全世界传播公益精神;第二件事是拉开写着“儿子,妈妈在珠峰为你加油!”的条幅,“儿子正在备考高考,我成功登顶珠峰,就是给儿子加油送祝福的最好方式。”
安全回到珠峰大本营后,刘秋成发了一条朋友圈——“在冲顶的这个星期里,着实涅槃重生了。”
这不是刘秋成第一次尝试挑战珠峰,“2023年是我第一次去,上到8000+海拔,因为没有氧气了,最后选择下撤。”
从不轻言放弃的刘秋成,时隔一年后再度向珠峰发起冲击,这一次她依然经历了重重磨难,冲顶的每一步几乎都是用生命在攀登,靠意念支撑。
“首先我有高反,几乎很难进食,在大本营我就逼着自己用开水泡饭,全靠自己的信念与原始体能煎熬地向上攀,”最考验刘秋成的是冲顶那天,“出发时我发现生理期来了,我别无选择,因为窗口期只有那一天,必须硬挺着上去。想到这么多年自己每一次前进所付出的努力,我在‘希拉里台阶’哭了。”
“希拉里台阶”是登顶珠峰冲刺路段上最后一处险要地貌,也是最险要的关卡,素有“死亡地带”之称。
对刘秋成来说,“希拉里台阶”到顶峰的路程无比漫长,“路段狭窄,只够放下一只脚,时不时还要让路,旁边就是悬崖,一不小心就会滑坠。终于爬完‘希拉里台阶’,最后登顶了,我异常平静,没有欣喜若狂,只觉得一切都是水到渠成的。”
回程之前,刘秋成在珠峰南坳捡了3块小石头,当作自己与珠峰的信物。
在她看来,爬雪山其实就是人生,“你一直都是在和自己对话,过程很孤独、很恐惧,也很痛苦,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就是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能放弃。可以慢,但是不能停。”
作为深圳“鹏成星愿”公益组织创始人,刘秋成在跑步、登山的同时,也带领团队开展清洁山野活动,传递运动和环保理念,3年来带动了一大批人参与户外活动和公益活动。
刘秋成说,这次登顶珠峰成功,得益于自己多年积累的丰富户外运动经验,“我从2017年就开始跑步,2020年下半年开始接触‘深圳十峰’,从那时候真正开始爬山。”她专门为了这次登珠峰做了很多准备,“我每天坚持跑步和爬山,还进行了多次高强度拉练,包括多次进行‘一日十峰’拉练,为高度吻合珠峰体能,我还二次挑战速攀‘十登梧桐’(十登梧桐爬升10000米,100公里)”。
在“深圳十峰”小程序打卡排行榜上,刘秋成高居榜首——截至7月1日,她在深圳10座山登顶共计3614次,超过第二名1000多次。
“作为一名攀登者,对于山的向往和热爱是不会消失的,会永远保持向上的姿态。”刘秋成说。
图片
马啸:为了科研,成就大我
在深圳的61位珠峰登顶者中,不止一次登顶的人有8位,马啸就是其中一个。
与三年前第一次登顶珠峰相比,马啸说这一次更加从容了,“因为有了前一次的经验,体能和心理储备更加充分”。与2021年更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今年马啸是带着特殊的使命前往珠峰,作为华大运动首席运营官,他要“完成完整的攀登珠峰期间各种人体数据的采集,并在8000米以上乃至顶峰进行一系列人体科研检测”。
马啸说,第一次登珠峰更多的是“为了个人的梦想,满足小我”,而第二次登珠峰是“为了团队和科研,成就大我”。
5月21日上午,马啸所在的深圳华大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团队通过掌上超声检测和脑电监测,获取了全球首张诞生于世界之巅的超声图和首份静息态脑电数据。这支队伍里年龄最大的是华大集团董事长、深圳登协荣誉会长汪建,这是70岁的他第二次登顶珠峰,刷新了中国登顶珠峰最年长纪录。在今年6月的珠峰演讲活动上,汪建表示,“把更多的科学仪器搬到更高的海拔上,做出更多的人类在极限条件下的生存挑战,希望能对人类未来的科学发展、火星移民、地外生命等起到建设性作用。”
在分享会上,41岁的马啸说,“个人攀登是小我,科技的攀登,有利于世界进步的攀登更加有意义。”
登上珠峰的那一刻,马啸首先想到的是完成任务的喜悦、对团队的感激和对自然的敬畏,“在珠峰这种极限环境下获得身体数据,对人类健康的认知有促进作用。”
深圳作为“民间登山第一城”,其开放、创新和勇于探索的城市精神与登山运动的挑战精神相呼应。深圳人的特质中包括敢于尝试新事物和不断进取,这与登山所需的勇气和毅力相契合。
作为深圳登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啸表示,未来深圳登协要让更多深圳人实现雪山梦想,“我们还会和华大运动共同发起高山向导关爱计划,一起关爱向导生命健康,在疾病筛查预防和高山氧气使用等方面给予免费支持。”
图片
张根深:感谢珠峰接纳了我
“不是我征服了珠峰,是珠峰接纳了我。”今年是张根深第一次登珠峰,首攀告捷的他,对这座世界第一峰深怀感激。
你也许无法想象,珠峰是张根深攀登过的第一座8000米以上海拔的山峰。自从2008年开始登山,过去16年,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山他登顶了十多座,而海拔8000米以上的高山,张根深在今年之前从未挑战过。
在深圳的户外登山圈里,张根深的资历颇深,江湖上他的“老船长”名号如雷贯耳。作为一位企业高管,他同时还是深圳登协高山探险部部长,长期从事户外运动培训。
“我在很多次培训中给学员们讲攀登海拔8000米以上山峰的内容,每一次都只能讲别人的经历和故事,因为我自己没有这种经历。”久而久之,张根深的心里深埋下了一颗种子,“终有一天,我一定要登上8000米以上的雪山,创造属于自己的8000米雪山故事。”
谁也没想到,张根深要挑战的第一座8000米雪山,竟然是珠峰。
出发珠峰前,他写了一份遗嘱,锁在保险柜里,只告诉了公司合伙人和一位亲属,“走之前把身后事交代好,这样心里才踏实”。
尽管知道攀登珠峰的路会非常难,但真正走在珠峰的山脊上,困难远比张根深想象的更大,“太崩溃了,感觉前面是永远都爬不完的坡,走不完的路,每走一步,我内心的恐惧感和绝望都会增加一分,甚至一度想过放弃行走,就让自己埋在珠峰的雪里。”张根深说,在体力接近极限时,是心中的执念和意志力支撑着他缓慢爬到了峰顶。
张根深说他这辈子都会记得,自己登顶的时间是5月19日凌晨4时50分。
“那一刻,我控制不住大哭了起来,先是抱着向导哭,后来又趴在山上哭,”他说,好像这一辈子吃过的苦、受过的委屈,“都在登顶珠峰的那一刻全部发泄了出来。”
谈及此次珠峰之旅的最大感悟,张根深说,人在大自然面前永远是渺小的,“我们永远要保持一份敬畏和谦卑。不是我征服了珠峰,是珠峰接纳了我。”
图片
登顶珠峰总人数,深圳居全国第一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运动员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首次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从北坡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的壮举。过去64年,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勇敢地对珠峰发起冲击,挑战极限。截至2024年6月1日,登顶珠峰的中国人一共727人。
据深圳登协统计,在这727人中,普通户外爱好者约500人,其中深圳有61人,占比约12%,不仅在全国高居榜首,在全球千万人口的大城市中亦位列第一。2003年至今,深圳登顶珠峰人数占中国民间攀登珠峰人数的10%以上。
深圳人首登珠峰是在21年前——2003年,以王石为代表的中国第一支民间珠峰登山队成功登顶珠峰,开启了中国民间攀登珠峰的先河。
深圳的每一位珠峰登顶者,都书写下了独一无二的珠峰故事,比如梁群是中国内地第一个登上珠峰的汉族女子;登山探险家张梁在2005年登顶珠峰后,又用了13年,成为达成“14+7+2”人类登山探险终极挑战的中国第一人、世界第二人;刘永忠是唯一一个三次登顶珠峰的深圳人……
这些将自己的脚印留在珠峰之巅的深圳人,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职业背景和人生阅历,但他们都有一颗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在今年的珠峰演讲活动上,王石说,深圳之所以成为民间攀登珠峰成就的第一城,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经济发达的基本面,二是移民城市的探险精神。珠峰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山峰,也是一座心理上的山峰。”
深圳登协会长厉伟说,“这么多深圳人去登山,支撑他们的就是不断探索新边疆和人生边界的精神,这种精神使这座城市保持了足够的活力。”
★珠峰上的“深”音
图片
“个人攀登是小我,科技的攀登,有利于世界进步的攀登更加有意义。”
——华大运动首席运营官、深圳登协副会长兼秘书长马啸
图片
“第三次攀登珠峰是我在第二次成功登顶珠峰后,受到现在国内越来越浓厚的高海拔登山氛围所感染,从而做出了5年后再回到珠峰、再一次感受珠峰的魅力的决定,感觉非常棒。”
——深圳本土登山家刘永忠
图片
“在最好的时间,做了最正确的决定。”
——深圳登协高山探险部部长张根深
图片
“通往梦想的路非常非常痛苦,你永远忘不了,至于结果是水到渠成,所以到顶了很平静,没有欣喜若狂。感谢老天爷,感谢珠峰女神的接纳。”
——深圳鹏成星愿创始人刘秋成
图片
“不要太在乎别人的快慢,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攀登节奏,这是持续耐力最重要的来源。”
——自由职业者张清亮
图片
“登山是挑战,是修行,是对话,是转变,也是妥协。”
——亿美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应安
图片
“实现心中梦想,感悟不同人生。”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全球服务工程师邹继松
来源 | 晶报APP
记者:邹振民
编辑:叶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