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户端
游戏
无障碍

4

评论

8

3

手机看

微信扫一扫,随时随地看

中国古代把阿拉伯称作“大食”,到底怎么翻译的呢?

中国和阿拉伯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不过,在为时十四、十五个世纪的漫长岁月中,中国并不称呼阿拉伯为“阿拉伯”。

从汉朝开始,以后历经唐、宋、元、明,中国对阿拉伯的称呼,先后有过多种变化,直到明初才出现了“阿拉伯”这一译名。那么,中国历代是怎么称呼阿拉伯的呢?


图片


一、条枝、条支

我国最早称阿拉伯为“条枝”。

条枝一名,始见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大宛列传》。

书中说:“条枝在安息(即波斯)西数千里,临西海(即波斯湾),暑湿,耕田,田稻。有大鸟,卵如瓮。人众甚多。往往有小君长,而安息役属之,以为外国。国善眩。安息长老传闻条技有弱水、西王丹,而未尝见。”

《史记》对条枝的记载,是我国有关阿拉伯的最早记载。

司马迁得以记载条枝,当归功于张骞。

公元前138年和115年,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归国后,向汉武帝报告了西域诸国的情况,其中包括条枝。从这时候起,中国才知道有阿拉伯这个地方。

在司马迁以后的汉代史书中,对条枝的记载和《史记》的记载差别不大。

不过,这些史书往往把条枝写,作“条支”。如《汉书·西域传》记载:“安息国,...北与康居、东与乌戈山离。西与条支接。”

条枝是波斯文 Taji或 Tazik的译音,原为波斯一部族的名称,含有“耕种者”和“土地”的意思,或者译为“牧人”。说法种种,莫衷一是。

汉朝以后,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朝,我国全都沿用“条枝”一名来称呼阿拉伯。


图片


二、大食

到了唐代,我国改称阿拉伯为“大食”。

《旧唐书·西戎传》载:“大食国本在波斯之西。...永徽二年,始遣使朝贡。其姓大食氏,名啖密莫末腻。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矣。”

这是大食一名的第一次出现。

那么,“大食”这个名字的来源和含意是什么呢?

据史料记载,“大食与条支皆为Tajik之译音,波斯人称阿刺伯以是名。后汉和帝时,甘英西使,自安息西界船人得闻条支之名。唐时,大食之名,盖亦得诸波斯人之口也。”

也就是说,大食和条枝,来源相同,只是音译名不同。


图片


对“大食”的来源和含义,除上面所说过的外,还有其他见解。

有人说,大食为波斯字Taji的译音,原意为“阿拉伯族”或“阿拉伯人”。

也有人说,大食是波斯文 Taguir的译音,意为“商人”。因阿拉伯人善于经商,波斯人便把他们叫做Taguir。

既然大食和条枝来源相同,为何唐代不用汉代的条枝一名,而要改称大食呢?

这大概是后来的人忘记了条枝的来源,而将波斯人对阿拉伯的称呼加以重新翻译的缘故。

宋代初期,我国仍称阿拉伯为大食,不过后来渐渐不用,而改称为回回。元代也称阿拉伯为回回。


图片


三、天方、天房

从明朝开始,我国改称阿拉伯为“天方”。天方,即指默伽,默伽是如今麦加圣地的旧时称呼。

类似的,天房,指麦加清真寺中的伊斯兰教克尔白大清真寺,阿拉伯人又称为“天主之房”,也就是天房。这本是清真寺的异名,却在当时被用作国名了。

其实,明朝初期的时候,阿拉伯这个名字已经传过来了,到了清朝后,这个名字固定下来。现在,则只有阿拉伯这一个译名了。

免责声明:本内容来自腾讯平台创作者,不代表腾讯新闻或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举报
降价太狠了!电磁炉/电陶炉小熊的价格太感人了
广告京东
评论 0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请先登录后发表评论~
查看全部0条评论
首页
刷新
反馈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