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那楠驮象:构建基层党建新模式 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图片

图片

近年来,宁明县那楠乡驮象村以开展基层党建“五基三化”行动为契机,立足村情实际,扎实推进“一支部一品牌”创建工作,探索形成了“1+2+3+N”的党建品牌模式,把党建品牌的创建与业务工作、服务群众结合起来,助推共建共治共享“魅力驮象”,全面提升基层党建工作实效。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织密“一张网格”。该村深化党建引领,探索实施“一张网格管全村”的基层治理模式,按照规模适度、覆盖有效、管理方便的原则,构建“村网格—方网格—微网格”三级网格体系。以生活集中连片的30户农户左右为一个网格,全村共划分18个网格,选优配强18名网格长,实现村域网格全覆盖。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多网合一”的治理格局,把理论学习、政策宣传、矛盾纠纷化解、防返贫动态监测、房屋巡查等重点工作融入网格中。近年来,全村依托网格化管理,组织网格员入屯入户开展理论政策宣传30余次,覆盖全村11个自然屯519户群众;矛盾纠纷案件调处成功率达92%;防止返贫监测与帮扶工作精准有效,新纳入监测户8户31人,通过不断地入户走访和帮扶,已消除风险6户24人。
图片
图片

打造“两个阵地”。以“两个阵地”为载体,持续推动体系化党建工作,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一是建好党群服务中心。以“办公最小化、服务最大化”为目标,整合资源着力打造干净整洁、功能完备、管理规范、设施齐全的基层服务群众“新阵地”,围绕“最多跑一次”目标,真正使党群服务中心成为推动基层党建重要轴心和支点,不断提升党员群众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近年来,该村党群服务中心功能逐步完善,已建成“一站式服务大厅”1个、多功能活动室1个、读书阅览室1个,日均接待群众20余人次。二是建好党建文化宣传阵地。依托后盾单位南宁师范大学的帮扶力量,建设完善村级党建文化宣传长廊,并将其作为集中宣传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为群众提供惠民服务、党员群众学习交流的多元化活动场所和党建文化阵地。该村党建宣传长廊于今年4月建成并投入使用,截至目前累计开展理论政策学习宣传活动6次,累计接待群众参观学习200余人次。

锻造“三支队伍”。该村注重抓好“三支队伍”建设。一是配强村“两委”干部队伍。积极探索从本地能人中“聘”、从务工经商党员中“引”、从大学毕业生中“选”的方式选优配强村干部,并进一步优化村干部队伍的学历和年龄结构。截至目前,该村“两委”干部中有大学学历2人,40周岁以下2人,致富带头人1人。二是建强驻村干部队伍。该村围绕“建强村党组织、推进强村富民、提升治理水平、为民办事服务”的工作职责,探索形成“1+1+N”的教育培训机制(即每个季度开展一次专题理论学习培训,开展一次乡村振兴工作案例研讨,开展一次“党建+N”为民办实事行动),切实提高驻村干部的理论水平和为民办事服务的能力。三是育强农村党员队伍。该村以“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为标准,牢牢把住准入关、教育关、管理关,坚持把集中培训、集体学习、个人自学等静态学与组织生活、实践锻炼、主题党日等动态学有机结合,抓好党员学习教育和管理,育强用好农村党员队伍。近年来,该村“三支队伍”齐抓共管,工作成效显著,村集体及个人荣获区、市、县级荣誉10余项,争取各类乡村振兴项目资金近100万元,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30余项。

图片
图片
图片

凝聚“N种力量”。该村探索形成“村党总支部靠前指挥、党员带头干、群众跟着干、多方齐参与”的工作形式,不断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形成工作的强大合力。充分凝聚后盾单位、党员先锋队、返乡干部、乡贤人士、爱心企业人士等力量参与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各项工作,真正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动能、激发新活力,助力乡村振兴。近年来,该村联合南宁师范大学、中国人寿保险宁明支公司等单位开展党建联结活动20余次,开展科技助农、教育扶智、财险惠民等活动20余场次;组织返乡干部、乡贤人士回村参与乡村建设13次,参与人数达100余人次。(李金 周桂星 陆兴森)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新闻来源:宁明县融媒体中心 李金 通讯员 周桂星 陆兴森

编辑:李幼玲

一审:李梅

二审:姜涛

终审:李翔

版权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