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处可见的“打击式”教育,最后毁掉了孩子什么?
因为很多的人都有挖苦人的才能,做了父母也没有丢下。的确,自嘲和朋友间偶尔的挖苦,可以说是一种放松示好的方式。哪怕说的那个大人沾沾自喜,觉得自己说的话有水平,击中了孩子的要害,又没有那么赤裸裸地指出来。可是周边但凡是关心孩子的人,也会觉得这样的幽默是无趣的,而对孩子来说,更是一种痛苦,只是容易被人忽视。在很多的家庭里,孩子是必须承受来自父母的这种挖苦打击式的爱。所以习惯性地去打击孩子,他们觉得打击教育才能让孩子变得更优秀。有的父母们会说这是为了孩子好,是为了指出问题,还能激励孩子。
本来这个男孩平时就很沉默,跟爸爸没有多少话讲,只是跟妈妈和妹妹亲近一点,见到生人也是躲躲闪闪。他爸爸就叱喝他,他就低着头端着碗小心地坐在桌子的边角处。“真的是没长眼睛,每次吃饭都要人叫,自己不知道主动点啊!”爸爸又会挖苦说:“难怪又黑又瘦,看都吃的是什么菜。”爸爸会脾气更大:“看着我干嘛,我说的不对吗?你是什么人,难道我不清楚啊!”男孩红着脸,伸出的筷子又停在了半空,不知道夹什么菜吃。其实他并非不爱孩子,而是他觉得儿子的行为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却早已把这一切归咎于孩子了,所以不遗余力地去挖苦打击孩子。你的“打击式”教育,只会让孩子离自己预想的状态越来越远。他们只会听到“原来我是愚蠢的,是不是我真的比其他人蠢?”“原来我真的不受大家的欢迎,我爸妈也是这样说的。”哪怕你说孩子的时候,本意是希望孩子能多读书、多思考,变得聪明一点,变得勤快一点。假如持续不断地去挖苦否定孩子,那孩子就会把这个当作真正的自己——我就是这样的人。
在平时的养育过程中,很多父母往往轻易地忽视孩子当时的问题,反而喜欢把孩子过去犯的错误都拉扯到一块。如果是弄丢了东西,情急之下会下一个定义,你就是个粗心的人,迟早会把家里的东西都给败光,你知道什么叫“败家子”吗,就是你这样的。如果是跟同学打架了,往往不说打架这件事,反而数落孩子,你这么爱打架,迟早会进监狱,要警察来管你,我是管不了你了。已经习惯挖苦讽刺孩子的父母,不能说不爱自己的孩子。别说养好一个孩子要付出多少心血,哪怕是养一盆花草,也是要下不少功夫的。要养一个好孩子,父母得自律,得学习,得不停地改变自己。他们遇到了问题比孩子还要暴躁,只想着发一通脾气,然后躲起来。气急败坏之下,还会挖苦打击孩子,觉得这样就能解决问题了。因为打击式的教育,毁掉的是父母跟孩子间的亲密关系。
当情绪起来了,想大骂孩子一通时,请冷静30秒再说。当那些伤人的恶言恶语涌上心头时,请管好嘴,别伤人。换个角度看看,你会发现每个孩子其实都有优点,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假如有人天天找你的麻烦,跟你过不去,你还会理这个人吗?所以与其总揪住孩子的问题不放,不如发现孩子身上的那些闪光点,鼓励他,让孩子觉得自己其实很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