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在身上的“实用主义”
“万物皆可平替”
穿搭喜好之变,实际上承载了当下年轻人的一些情绪价值,动辄数千元的羽绒服引发了年轻人的疯狂吐槽,“消费降级”成了网络热词。当昔日以“分享精致生活”著称的小红书用户,大大方方地喊出“消费降级真的不丢人”时,这样的转变真的令人无法忽视。
豆瓣上也有17万用户聚集在消费降级组。他们讨论着消费结构的降级,希望减少不必要的消费类别;也讨论着消费欲望的降级,只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服装品牌;他们不再为购买廉价服饰而感到自卑,反过来为自己的省钱与精明而自豪。在不降低消费品质的情况下通过多平台比价寻找平替,找到更便宜、更具性价比的货源或购买渠道成了主要诉求,一些小众赛道充满平价替代的品类,一跃成为年轻人消费降级的热门选择。
新消费群体从“冲动消费”中醒悟过来,转向了“需求型”消费,大牌溢价太多,“万物皆可平替”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消费宣言。在小红书,关于平替的笔记超过200万条,内容五花八门,都将性价比放在首位。“消费降级不丢人”“真正的幸福并不需要很多钱”、拒绝“打肿脸充胖子”式的超前消费,年轻人开始回归适度消费,主动拥抱消费降级。
都市青年古风扮相传习乞巧民俗
随着消费信息的获取渠道、购买渠道、体验渠道更加多样化,“平替”的需求也迎来了爆发式增长,甚至连像1688这样的B端平台也被年轻消费者挖掘出来,各大社交平台上都有消费者分享在1688上如何买到好物的经验,1688也因此升级为淘天集团一级业务。拼多多营收和市值的扶摇直上,也反映出大众逐渐趋于理性、平价和实用的消费选择。
事实上,单纯的低价并不是吸引消费者为“平替”埋单的真正原因,“平替”大行其道,更多还是与大牌商品的性能和功效相比,平替“质量差不多”“效果一样”“用起来没差”。花小钱能get大牌同款,不香吗?
“成为金钱的主人”
消费降级本质上是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消费结构的升级。从炫耀性消费,到成熟型消费,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意识到,自我身份认同不是来自外界,更多的是内心的体验。于是,他们不再去依靠一个外在的品牌来证明自己,而是明辨哪种生活方式更适合自己。
穿搭之变,是年轻人清醒权衡过后的自我选择,“少花钱”不等于“不消费”,而是在认清了消费的本质后的自由选择和理性支配。在豆瓣“低消费研究所”小组,一群年轻人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消费模式,他们明白消费降级不是去做苦行僧,而是认真对待每一笔消费,成为“金钱的主人”,尽可能让我们花出去的每一分钱,都物有所值。一些年轻人开始记账,有人甚至在社交平台开启了“今年用完再买”的计划,每周更新支出账单,还请网友监督自己。
消费降级不是目的,理性消费才是。年轻人会去主动选择性价比更高、更优解的服饰和服务,也更愿意把钱花在提高自己的技能、扩展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等方面。可以说,伴随着消费降级的,是头脑和思维的升级。当我们从冲动消费里跳出来,试着用局外人的姿态对自己进行审视,我们就更倾向于把钱花在更有用、更长久、更具有性价比的地方。
这种穿搭之变、这种清醒的活法,才是消费降级背后真正的意义。精致的生活首先是清醒的,不是懵懂的,即意识到自身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