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安:在全球语境中重新构建受众画像

作者:周庆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本刊学术顾问)

来源:《青年记者》2024年第7期

图片

导 读:

完整、准确的全球受众画像,是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基础工程,也是国际传播研究和实践的软性基础设施。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发表了关于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讲话。三年来,国际传播工作得到了国内学术界和实践领域的高度重视,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成为各界努力的共同方向。

在国际传播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的时代进程中,如何正确理解国际传播的受众群体,并形成精准科学的传播策略,是做好国际传播工作的前提。因此,完整、准确的全球受众画像,是我国国际传播工作的基础工程,也是国际传播研究和实践的软性基础设施。

应当认识到,全球语境在过去20多年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硬件基础来看,移动端已成为全球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新的信息获取习惯改变了受众群体,使其成为“绑定”在社交硬件上的“附属品”。社交媒体时代,人类的观念、情感和行为方式的变化成为不可逆的过程。工业化以来的集成式、密集型的生产方式,将逐渐被分布式、社群化、个性化的生产方式所替代。今天的全球受众画像,与传统媒体时代有着巨大的差异。

在这个基础上,国际传播的变量日渐增加。不同受众的信息需求的差异性更加明显,他们需要什么信息,信息的渠道如何建立,反馈又会怎样,这些问题都是构建受众画像的重要依据。同时,传统意义上的“一国一策”,考虑的是文化背景和制度差异,但没有考虑到技术、代际甚至是观念和情感的差异。后面的这一批变量,有着更强烈的影响,而且呈现不断动态变化的特点。

因此,受众画像的再现,实际上是国际传播精准化的前提之一。当前,构建受众画像一方面要尽可能通过多种变量对受众进行分类,找到各类受众的特点,理解全球媒介环境发展中的重大差异;另一方面则要在多种差异性之间寻找共同点,给我国的国际传播策略提供相对体系化的受众分析思路。以国别、代际、媒介使用习惯作为基础要素,以政治制度、社会观念、宗教文化和地区发展作为动态变量的全球受众画像,对于国际传播的学科建设和策略行为都有基础性的意义。

当然,受众画像的再次构建,需要多学科的交叉参与。例如近年来区域国别学科快速发展,全球各国尤其是南方国家表现出来的地区特殊性和国家特殊性开始被重视;再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日渐普遍,传播中的话语构建受到其影响,也要辨别应用这一技术的深度伪造内容。这些学科或方向为国际传播中构建精准的受众画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与方法基础。

传播学者彼得斯在《对空言说》一书中提出:交流必然充满沟壑。尽管他的观念更多的是关于传播中的哲学问题,但是在国际传播这一运用场景中,交流也同样存在着接受观念的重大影响。因此,进一步深入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就需要更加完整、精准且动态变化的受众画像。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前我国国际传播的基础设施仍需要进一步优化。

本文引用格式参考:

周庆安.在全球语境中重新构建受众画像[J].青年记者,2024(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