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时代发展的脉搏
睢城街道,原称睢城镇,是中国共产党睢宁县委员会、睢宁县人民政府驻地,也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水经注》载:睢水东经睢陵故城北庙湾(今红叶社区庙湾)而东。睢水是古代鸿沟支流之一,故道自今河南开封市,东从鸿沟分出,东流经今河南杞县、睢县北、宁陵、商丘南、夏邑、永城北,安徽濉溪县南、宿县、灵璧,江苏睢宁北,至宿迁县南注入古代泗水。
夏时,地属车正官奚仲所建之邳国。
商朝,隶属徐州蒲如国。
西周时期,地属取虑国。
春秋战国时期,睢城地区先后为鲁、宋、齐、楚等国所有。
秦始皇统一中国,睢城地区隶属泗水郡取虑县。
西汉初,是睢陵侯国封地。
三国魏时,睢陵县治所由今泗洪县南洪泽湖中(被淹没)迁至庙湾渡口东侧、睢水南岸,渐成城郭,从此便有睢陵县城之名。
后随政权变换、辖区演变,县名频繁更改,城市名称也随之多变,其中睢陵县治所从晋代初至南朝年间就有四次迁徙。因睢陵县城古老,睢人多以“古城”称之。直到南宋金宣宗兴定二年(公元1218年)改称“睢宁县”,从此便有睢城之称。
元朝时期,睢城只是一座小土城,房屋建筑多为土墙,城郭均是土圩,周长约2公里,面积仅0.25平方公里。 明朝正德年间,知县王苍在县城东、南、北建三门。
明天启六年睢宁城
嘉靖二十五年(公元1546年),知县陈嘉略重修三门,又建西门,改建为砖石城。
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知县申其学重建县城,城外开挖护城河、设吊桥。
清代前中期,城墙屡毁屡建。清代末年,县城向南拓展,城市面积显著扩大。
民国年间,县城面积达到1.2平方公里。
直至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残存的老城墙全部拆除。
1987年,县城范围扩大到东起小延河,西至小睢河(部分单位建到钱庄东),北起北大沟,南至徐沙河,城市面积达12.8平方公里。
2008年,31公里的外环路开通,城市面积又有扩大。
2016年1月,撤销睢城镇,设立睢城街道;同时,分出北部部分社区组建睢河街道与金城街道。
庙湾村,现称红叶社区,因原称红叶村而得名。该村位于睢宁县城西北部,古时为睢水湾渡口,河湾处有座大王庙,后来陆续居住人家形成村庄,便自然称之庙湾村。又因大王庙的废墟上有棵奇树,俗称“红叶树”,后来才有红叶村、红叶社区之地名。
三是红叶树的叶片生长特殊。它虽然长出的是绿叶,叶子比梧桐树叶片小,比白杨树叶片大,叶面上长满细毛,好像一片片绿毡;但是只要用指甲或木签一划,叶子上立时现出一道红印,若是在上面划字、画,都能显现出鲜艳的红色,红叶树的名字也就是因此而得名。
后来,随着建制沿革和城市不断扩大,这里变为统一规划的居民小区,自然更名为红叶小区,随之红叶路、红叶菜市场也相继以此树命名,2002年在村级区划中,又被更名为红叶社区。
记者 | 薛莉
一审丨柚子
二审丨李璇
三审丨仝勋
记者 | 薛莉
一审丨柚子
二审丨李璇
三审丨仝勋
监制丨刘砾
总监制丨鲁晓波
监制丨刘砾
总监制丨鲁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