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莨一香云,一布一芳华
记者乡村walk
在阳春市合水镇茶河村
邂逅了一幅夏日好景
纺织界的“软黄金”
广东独有的香云纱
是这样自然天成
夏日的阳光,带着一丝灼热
130亩的晒莨场
坦然接受了这份夏日的热情
走进蚕桑香云纱产业生态农业示范园
只见5个晒莨场铺晒着方方丝绸
低调的橙红与绿茵草地形成强烈对比
色彩上的碰撞让丝绸的橙红变得醒目
不同晒莨场
丝绸的颜色深浅各有不同
颜色的深浅代表着不同的染晒时日与次数
唯有数十次的染晒
方得一云纱
香云纱,俗称云纱
是一种用广东特色植物薯莨的汁水
对桑蚕丝织物涂层
再用珠三角地区特有的含矿河涌塘泥覆盖
经过日晒加工而成的一种纱绸制品
由于穿着走路会发出“沙沙”声响
所以又被称为“响云纱”
香云纱也是纺织品中唯一用
纯植物燃料染色的丝绸面料
因而被纺织界誉为“软黄金”
与众不同从来都不是轻易而成
烈日下的晒莨场一派繁忙
工人忙碌着将晒干的丝绸按照
一定的长度从一侧均匀地卷好折叠
以投入薯莨水中浸润上色
炎炎夏日,宽阔的晒莨场
竟成了热闹时候
香云纱由14种工艺
36道工序染整而成
在对同一面料进行反复操作过程中
浸莨水、晒莨等工序均由人工操作
不可被机器替代
因此,每匹香云纱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
香云纱以洁白的桑蚕丝为坯底;染制过程中,它的一面由具有丰富的硫化铁,被称为“水底宝藏”的河泥(以顺德伦教段的河泥最佳)经手工涂染然后日晒,形成富有光泽感的黑色;另一面则用中草药薯莨的汁液浸染,形成哑光的赤褐色。在漫长复杂的14种工艺、36道工序中,对于时间、日晒、温度、风向的把握,全凭师傅们经年累月练就的利眼与巧手。
晒好的丝绸不断被三轮车运送至工坊
老师傅们根据丝绸的染晒程度
放入相应的薯莨水池中浸润
记者留意到
工坊中的两池薯莨水
颜色深浅各有不同
薯莨水的配比要根据丝绸的厚薄度、当天的气温的高低和丝绸上色度等方面来进行及时调整。
在园区1号工坊忙碌着的彭师傅
是广新集团的一名香云纱制作手艺师傅
有着约10年的香云纱制作经验
彭师傅告诉记者
香云纱染整技艺繁琐复杂
要有足够的领悟力、观察力才能
把这门技艺学好
没有8个月以上的学习
无法领悟香云纱染整技艺的奥妙
绰绰云纱响,七巧裁羽裳
从蚕桑吐丝
到香云纱染整工艺
到裁制成衣、成包、成扇、成巾……
蚕桑香云纱产业生态农业示范园内的
香云纱科普馆
有值得你探索的不传之秘
合水镇是省级“一村一品、一镇一业”蚕桑专业镇。蚕桑香云纱产业的进入,可以说是打通了从生产原材料到加工成纱的‘新丝路’。
广新控股集团驻合水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员邓金朋告诉记者,香云纱以洁白的桑蚕丝为坯底,茶河村有着蚕桑养殖基础,蚕桑香云纱产业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揭牌,可以在茶河村原有的产业基础上,提升桑苗质量、优化蚕种和拓展产品等,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老带新的方式,让更多的村民学习香云纱染整技艺,掌握一技之长,更好地推动蚕桑种养朝着标准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逐渐形成蚕桑全产业链。
站上园区观景台
色彩斑斓的丝绸可见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
织就着自然简约之美
期间,工人忙碌穿梭
晒莨,收莨
他们见证着丝绸的蜕变
也感受到了云纱妙响在茶河
“原来没有好销路,一公斤蚕茧只能卖到20元左右。”合水镇茶河村党总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余绍庆告诉记者,茶河村原来有约200户人从事桑蚕养殖工作,因为蚕茧价格低,不少人一度退出桑蚕养殖行业。后来,蚕桑香云纱产业生态农业示范园的揭牌使用,为桑蚕养殖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蚕茧销售价格有了新的突破,一公斤能卖到45元左右,因此,不少村民又重新回到了桑蚕养殖行业。
视频、图片|宋福亮
校对|孙星准
审核 | 黄垚森
终审 | 黄 庆
视频、图片|宋福亮
校对|孙星准
审核 | 黄垚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