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74米,是海拔的高度,更是精神的高度

来源:钧正平工作室
作者:葛欣
海拔5374米,甘巴拉山耸立云端。
在藏语中,甘巴拉意为“无法超越的山”。在西部战区空军某旅甘巴拉雷达站官兵心中,这里是神圣的战位。
图片
你能想象这里的环境吗?“甘巴拉,甘巴拉,伸手把云抓,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一步三喘气,四季穿棉袄。”这首官兵们自创的歌谣就是阵地上自然环境最真实的写照。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5摄氏度,最大风力至11级,8至9级大风每年要刮9个月,土地冻得连钢钎都打不进去,正常行走相当于内地负重40公斤,甘巴拉由此被称为“生命禁区”。
但就在这个地方,矗立着迄今为止世界上最高的人控雷达站。上个世纪60年代,一批空军雷达兵从江南鱼米之乡江苏出发,唱着《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经历火车、摩托、步行等方式,跋涉4000多公里,历时20多天,终于抵达西藏这片雪域高原。随后,他们又靠着肩扛背挑,以“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的顽强意志,在“生命禁区”矗立起钢铁堡垒。从此,西藏结束了没有空防的历史。
图片
甘巴拉条件异常艰苦,常常引发头痛、恶心、失眠、脱发等病症,更有甚者会危及生命。但一代代甘巴拉雷达站官兵如铆钉般扎根雪域高原,克服极端恶劣自然环境,捍卫着祖国的领空,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诠释着高原雷达兵的坚守、担当和追求,铸就起“甘愿吃苦、默默奉献、恪尽职守、顽强拼搏”的甘巴拉精神。由于出色完成各项任务,1994年6月28日,中央军委授予该站“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
图片
这些年,甘巴拉雷达站官兵不断向战发力,深研武器装备全功能运用,不断提升情报准确率,雷达组网预警能力稳步加强。他们还挺进陌生地域,开启“守山头”向“动起来”转型跨越,融入联合作战体系,淬炼胜战本领。
每一次挑战,都是高原高寒地区实战化训练的拓荒之举。每一次挑战,都在突破作战理念、突破装备性能、突破气象条件。这些都是上级赋予的任务吗?当然不是!那么,他们为什么要这么拼?“因为打仗需要,我们就不能不闯!”“奉献更要贡献,胜任更要突破!”这是新一代甘巴拉人的响亮回答。
有人上过甘巴拉后感叹,“在这里躺着就是奉献”。确实如此,毕竟身在高原,条件艰苦,大家长年累月坚守在这,付出很多,谁也不会说什么。但是,甘巴拉人没有就此“躺平”。“未来战场,我们靠什么打胜仗?”这是时代对甘巴拉雷达站官兵的叩问。
甘巴拉雷达站所在的冰峰深处,山前是日喀则和平机场,山后是当年江孜抗英保卫战的遗址。也许是一种巧合,站在雪山之上,一边眺望“和平”,一边眺望“战场”,常让这里的官兵感慨:不主动作为,不加快转变,我们拿什么去保护老百姓的家园和幸福?
苦是甘巴拉的特质,也是甘巴拉雷达站官兵的骄傲。如今,他们继续坚守战位,练兵备战,用忠诚守护着祖国空天的安宁,用实际行动赋予甘巴拉精神新的内涵。5374米,代表的不仅是雷达站海拔高度,更是官兵们的精神高度。就像坚守在这里20多载的老兵王胜全所说的:“越是艰苦的地方,感情越纯粹,坚守就越值得。”
图片
实际上,不仅仅是甘巴拉,在祖国最高寒、最偏远、最危险的地方都有我们的军人坚守。从黄沙漫漫的沙漠戈壁,到白雪皑皑的雪域高原,从人迹罕至的北国边陲,到热浪翻滚的南海前哨,都有这群最可爱的人剑指边关、壮行天涯、笑卧冰雪、涉险守护。
对于边防军人来说,人人都有“历险记”,个个都有“生死录”。守边防就是守国防,守高山就是守江山。这是边防官兵内心最真实的告白。在这里,奉献不是豪言壮语,而是官兵们的生活用语。危险丛生不是偶尔用的词汇,而是官兵们的生活常态。几十年来,正是一代代戍边人坚守战位,我们才有了幸福安宁的生活。
图片
又是一年毕业季,我们欣慰地看到,不少军校学子将个人理想与国家需要、与强军事业紧紧结合在一起,喊下了“志愿到海岛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铮铮誓言。“苦地方,险地方,正是建功立业的好地方。”选择了基层,就选择了奋斗;选择了艰苦,就选择了挑战;选择了边关,就选择了奉献。但越是基层一线、吃劲岗位,越是环境艰苦、任务繁重的地方,越能磨砺人的品质、考验人的毅力、增长人的才干。实践也证明,祖国的边疆、部队的基层,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中国的未来要靠广大青年挺膺担当。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需要理想,也需要勇气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这里,青春将会拥有更加厚重的底色,人生将被赋予不一样的价值。而这样的人生选择,必将成为青年官兵的共同荣光。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是军人,就要奔赴疆场。相信,战功和勋章终将青睐扎根基层和边疆的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