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最火的心理疗愈法绝对是“公园20分钟”,坐在公园的长椅上,吹吹风、看看书,暂时忘记生活的疲惫。但对于打工人来说,这样短暂的享受有时也并不那么容易得到。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更简单、更直接的身心放松术,它不需要特定的场所,不需要额外的装备,不占用空闲的时间,只要有个窗,就能实现“人在工位坐,心在天上飘”。这个身心放松术就是——抬头看天。
相比我们一成不变的日常,天色就是我们每天都能刷新出的惊喜大礼包。这种惊喜感,会给我们带来满满的期待感和愉悦感。
而且,天空也是一个比公园更具“延伸感”的环境,当思绪跟着云朵缓慢游移的时候,我们的精神蓄水池也悄悄满了起来。简简单单地抬头看会儿天,你会发现疲惫消失了,心情好了,就连久违的专注力和创造力也回来了。
许多研究已经证实,与自然环境接触和观赏开阔的视野对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但不限于降低焦虑水平和显著提升心情的愉悦感。
虽然我们抬头仰望同一片天空,但每个人都会看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独特世界,因为每个人的内心体验和感悟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刻和心境下,对天空的感知也会有所不同。
天空之所以能产生如此丰富的体验,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和谐的统一体。它结合了动态的云彩和静态的蓝天,体现了大宇宙与小个体的对比,同时展示了变化无常与恒定不变的循环。这种复杂而多元的特性使得天空能够完美地包容和契合我们每个人在不同时刻的心情和感受。
当我们仰望天空,广袤无垠的宇宙、繁星点点的夜空以及壮丽的日出日落等景象展现在我们眼前,这些超越日常经验和理解范围的视觉盛宴,极易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敬畏感。
研究表明,敬畏情绪对个体具有多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它能够显著延长个体的时间知觉,让我们感受到时间的延伸,从而更加珍视并享受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其次,敬畏情绪还能增加亲社会行为,让我们更加关心他人,积极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天空的极简能减少大脑处理信息的负荷,把我们从纷繁复杂的世界抽离出来,放空一切思绪,使大脑更容易进入静息状态,进而激活大脑的默认模式网络,跟随蓝天进入“白日梦”的世界。
过去,我们总是强调集中注意力的好处,认为它是成功的关键。然而,新的研究表明,“注意力不集中”也是一种对健康至关重要的状态。因此,在追求高效和专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享受这种“非专注”的状态,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
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总需要找到一种方式来放松身心。下次,当你行色匆匆地穿行在公司和家的两点一线之间时,不妨用一两分钟停下脚步,抬头,看看头顶的这片天空,说不定它还能激发出你内心深处的创意和灵感,为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而对于打工人来说,
抬头看天不仅能够获得短暂的心理疗愈
还能够拯救低头族们脆弱的颈椎哦!
颈椎问题,多与长期保持不良姿势有关。大家在站立或坐着时,常做“抬头望月”的动作,将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3分钟,就能随时随地保护颈椎。
除了这个基础动作,下面这些加强版的“赏月”动作,保护颈椎的效果也不差。
颈部缓慢前屈,达最大幅度,保持5秒钟,再回原位;颈椎缓慢后仰,达最大幅度,保持5秒钟,再回原位。重复10次。
头颈左旋,双眼向左侧后上45度眺望,达最大幅度时用力拔伸颈部,保持约5秒钟,还原后右侧重复同样动作。重复10次。
站立位,双足分开与肩同宽,双手在身后相握,用力向后拉伸;同时头颈尽力后仰,颈肩背部肌肉用力收缩,保持5秒钟;然后颈肩部肌肉放松,恢复原位。重复10次。
两手手指交叉置于头后,手臂用力向前,颈部用力向后,头手较劲。每天坚持3次,每次坚持10秒钟,间隔10秒,每组10次。
每个动作开始时,颈肩部放松,颈部向上缓慢拔伸。
动作轻柔和缓,速度与太极拳近似;活动度由小到大,保持在生理范围内,即前屈、后伸、侧屈40°左右,侧旋75°左右。
活动量以颈肩轻度酸热、疼痛可耐受为宜,切忌快速、大幅度、过于用力。
当然,除了看天,还有一些其他低时间成本,低金钱成本的当代人精神快充方案。
公园,是大部分人最容易接触到的自然环境。不同于城市建筑、城市街道上的嘈杂与繁忙,公园中的绿地、溪流以及不被遮挡的天空,都能为我们提供城市中难得的一片自然。而自然环境,能给我们带来许多不同的好处。
在自然环境中活动,压力水平会明显降低。而在自然环境中的活动,除了散步、发呆,还有人发掘出更返璞归真的一种——抱树。
没错,就是找一棵粗壮的大树,像拥抱爱人、友人、亲人一样紧紧地环抱住它,闭上双眼感受自然的气息,感受大树给你无声的支持。
其实无论是逛公园、看天还是抱树,都内藏着同一种逻辑——短逃离。
短逃离,是从度假中衍生出的概念。度假可能会有很多限制,比如背后的时间成本、金钱成本甚至是家里杂七杂八的事情。但如果只是短暂地从日常生活中逃离,度一个只有一天甚至几个小时的假呢?
我们所说的微度假/短逃离,强调的其实是跳出日常生活模式,通过环境或者活动模式的改变达成随地随地休假的精神状态。而想要达成“微度假/短逃离”的目的,只需要两大原则:要么换环境,要么干点儿别的。
比如,咱们平时总待在室内,那就尽量往户外去。公园、野外当然好,但小区里的绿地、安全的城市绿化带等等地方也能有不错的效果。
干点儿别的,就更好办了。比如尝试做做木工、亲手组装一个柜子,只要是和日常生活不同的行为模式,都会带来疗愈感。
简而言之,
大胆尝试在不同的环境,
做不同的事情,
是真的能给身心都带来全新的体验!
编辑 / 陈露露
图片 / 陈露露
资料 / 科普中国 上海黄浦 生命时报 网络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