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择:造园家唐伯虎,并不能让我们笑出眼泪
原点阅读
2024-06-29 07:21
清华大学出版社科普频道官方账号
文徵明在科考场中挣扎的同时,他的同辈朋友也面临着科举的考验。其中经历最戏剧化的是唐寅。他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1470年)二月初四,因是“庚寅”出生所以名“寅”,又因生肖是虎,是家中长子,所以字“伯虎”。他家住阊门内吴趋里,当时阊门内外是苏州城最为繁华的商业街区。他的父亲唐广德是经营酒馆之类店铺的商人,薄有资产,家里有自己的临街店面、小楼和后面的庭院,周围都是酒馆、餐馆、肉铺之类。
唐寅从小就帮助父亲干捉鸡、杀鸡之类的活计,不过他几岁的时候聪
慧外露,父亲决定培养他走科举之路,让他9岁进书塾学习科考文章。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16岁的唐寅进入吴县县学,认识了文徵明,并时常到文家拜访文林。
喜欢喝酒的才子祝允明听说有个少年的文章写得挺好,特地两次前来拜访唐寅都没有见到他。后来唐寅作了两篇得意文章托人寄给祝允明,祝允明也回信并写诗勉励,从此唐寅与祝允明结为好友。次年,唐寅就以“童生试”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苏州府学成为生员,在苏州文人中薄有名气,在府学中他与曾跟随祝允明学习诗文书画的张灵最为友好,两人都喜好诗文书画和饮酒游乐,经常聚会。
此时,唐寅跟随比自己大十多岁的祝允明、都穆一起参与文人雅集,并通
过他们认识了沈周。如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吴宽请祝允明书写《林酒仙诗》九首,后面有沈周、唐寅的题跋;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沈周为王鏊从兄王碢所画的《壑舟园图》上有祝允明和唐寅的题跋。唐寅兴趣广泛,约于弘治初年已经开始学画,现存最早的画作《对竹图》作于弘治三年(1490年)。
文徵明和唐寅的性格差别很大:文徵明比较持重、温和,唐寅比较活
泼、尖锐。诗文书画之外的爱好也大不相同,但是两人非常要好。弘治四年(1491年),文徵明在前往滁州探望父亲期间,唐寅非常想念他,一晚睡觉时梦到文徵明,因此作诗以寄,文徵明也写了《答唐子畏梦余见寄之作》表达相思:
故人别后千回梦,想见诗中语笑哗。
自是多情能记忆。春来何止到君家。
唐寅的头部上宽下窄,眉目微竖,性格外向,小有所得就会沾沾自喜,
在顺遂时放诞不羁,以风流自命,喜好与祝允明、钱同爱、张灵等友人出入酒宴,流连青楼,让城中的保守人士侧目。而文徵明为人严谨,性格方正,不近女色。他在和其他文人诗文雅聚之后就会离开,不参加之后的娱乐活动。文徵明的父亲文林在弘治五年(1492年)从滁州回到苏州养病期间,对儿子的好友唐寅极为关切,每次在家里看到前来拜会的唐寅都会“痛切督训”,规劝他认真读书,不要懈怠。同时也多次在苏州文人、官员聚会中赞誉唐寅,为他张扬名声。
此时的唐寅已经有一定社会声望,开始受邀为人撰写墓志铭、作画,而
文徵明刚刚在同辈年轻文人间崭露头角,没有什么名气,加上性格可能有点拘谨木讷,他很少参加前辈文人主持的聚会。
弘治七年(1494年),唐寅的父亲去世,之后母亲、妻子徐氏、刚出嫁
的妹妹在一年内相继离世,让唐寅在心情低落的同时也开始肩负维生重担。!因为不善理财,家境每况愈下,唐寅第一次感到世道艰难、人情冷暖。才26岁的唐寅头上已经生出了白发,写有《白发诗》记录此事,文林也非常关心唐寅,曾和诗劝慰唐寅经历人生变故之后更要努力奋进。
文徵明也多次到唐家拜访,浏览唐寅收藏的书籍,谈论古今。
是年两人谈及画事,文徵明认为作画须以六朝为师,“设色行墨,必以闲淡为贵” ,他们都推崇南宋画院画家李唐(1066—1150),认为他画中山林丘壑的布局超过同侪,学画者应当像李唐那样在构图、布局上下功夫 。
弘治十年(1497年),监察御史方志到南直隶督学(提学御史),他认
为文士的德行比诗文才能更重要,大概听说了唐寅、张灵宿妓喝酒之类的行为,在录科考试中故意让唐寅、张灵名落孙山,这样他们就无法参加乡试。
文徵明关心好友的前途,大概曾托父亲文林斡旋,爱惜人才的苏州知府曹凤
也为唐寅求情,方志才同意把唐寅列入最后的“补遗”名单,让其有了参加乡试的资格,而张灵则失去了参加科考的机会。
《王蜀宫妓图》
绢本设色,
124.7cm×63.6cm,
(明)唐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唐寅一度无心读书学习,流连青楼和饮宴。好友祝允明劝他要么完成他
父亲的遗愿,继续攻读科举文章博取功名,要么按照自己的意愿,干脆离开府学不再作诸生,烧掉科举相关书籍,不要在府学却不读书学习,徒然浪费时间又惹人非议。于是唐寅发誓说,明年是乡试之年,那我就花费一年时间全力学习科举文章,如果不能考中那就抛开不学了。他闭门专心读书写作,不再和友朋聚会,也不去听老师的讲学,而是自己研读四书五经的释文,按照科举文章要求反复撰写应试格式的文章。
唐寅苦读一年果然见效,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秋天南直隶乡试中取
得第一,顿时成了闻名江南的“唐解元”。来自京城的主考官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梁储很欣赏他的文章,特别抄了一份带到北京给安徽休宁出来的著名才子、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程敏政欣赏。苏州知府曹凤得知唐寅高中解元,另一苏州士人陆山中了前五名的“经魁”,录取的最后一名举人也是苏州人,于是写了“一解一魁无敌手,龙头龙尾尽苏州”的对联,让人制作成彩旗在苏州城中大大夸耀了一番 。
乡试的巨大成功让唐寅更是轻狂,他得以结交梁储、翰林院侍读刘机
两位主考官以及在南京的其他官员和名流,经常应邀参加各路人马组织的聚会,频频创作诗赋,也出没于南京、苏州等地的青楼酒馆。他的朋友祝允明、文徵明都写信给他劝他要沉潜,不要如此张狂。这本是朋友的善意规劝,但是正春风得意的唐寅哪里听得进去。文林为了安慰落榜的文徵明,写信给他说“子畏之才宜发解,然其人轻浮,恐终无成;吾儿他日远到,非所及也” ,这句预言可谓一语成谶,唐寅很快就迎来了影响他一生的重大挫折。
这一年冬天,江阴举人徐经送了一百两银子给唐寅作为祝寿礼物,刻
意结交,于是两人同船赴京参加即将在弘治十二年(1499年)春举办的会试。徐经出自巨富家族,还带着几个擅长唱戏的漂亮侍童随行。年底抵达北京后,两人按照习惯去拜见在京为官的师友、同乡如梁储、吴宽等,唐寅大概是在拜会梁储时听说他即将出使安南,之后带着一匹丝帛拜会翰林学士程敏政,请以文章知名的程敏政为梁储撰写饯别文章。而徐经更是带着钱财礼物拜会程敏政,希望跟从程敏政学习诗文。当时吴宽、程敏政等人对唐寅赞誉有加,加上唐寅和徐经出入时带着漂亮的童子招摇,在士子中极为引人瞩目,也让参加会试的其他一些文人内心格外忌妒。
这一年会试的主考官是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李东阳和翰林学士程
敏政。二月份在北京举行的会试考完,考官刚完成阅卷但是还没有发布录取名单时,出自无锡的户部给事中华昶突然上书弹劾主持会试的程敏政透露考题给“江阴县举人徐经、苏州府举人唐寅等狂童孺子”。皇帝看到奏章后震怒,下令彻查,徐经、唐寅都被逮捕审讯。官差到来时唐寅吓得抱头痛哭,涕泗横流,恐惧不已。两人先是在朝廷的三法寺监狱关押,后来转移到锦衣卫监狱,被关押了三个多月。
在这场震动朝野的“科场案”中,有人怀疑是朝中有官员觊觎程敏政的
官位,才怂恿华昶捕风捉影上奏。唐寅、文徵明的苏州同乡都穆有意无意扮演了告密者的角色。都穆在弘治七年(1494年)曾在无锡华昶家的私塾中教书,两者一直有联系,可能是来参加会试的他在拜会华昶时把有关传言告诉了华昶。
皇帝命令李东阳等重新审阅礼部已经封存的录取名单内的试卷,尤其是
程敏政取中的试卷,结果发现徐经、唐寅两人并没有被录取为“贡士”,所谓“买题”也就没有了过硬的证据。后来华昶和程敏政也被关押审讯,经过三个多月审理,徐经供认自己带着钱财拜会程敏政,请求跟从他学习诗文,两人在闲谈中程可能有意无意谈及会试可能出的题目,程敏政大概模模糊糊说了一两点,徐经回到旅社后根据谈话中的信息和唐寅私下模拟写作相关主题的文章。这两人也确实轻狂,竟然还向外人谈及考试题目的话题,到考试的时候果然有题目就是之前徐经提及的主题,于是就有学子怀疑徐经从程敏政那里“买题”。
但是因为徐经、唐寅毕竟没有被取中“贡士”,因此最后朝廷决定模糊
处理,判定程敏政收受徐经的钱财为“临财苟得,不避嫌疑”,败坏了科举风气,勒令他提前致仕回家,他出狱仅四日即因痈毒病发而逝。华昶以“言事不察”被贬为南京太仆寺主簿,徐经、唐寅则以“夤缘求进”被判处发配远方,后来又改为可以花钱赎罪或发充地方府县衙门充当小吏。明代“官”和“吏”身份绝然不同,胥吏不得任御史,不得任知府以上官员,不得考进士,这等于是断绝了两人的科举之路。
时任吏部右侍郎吴宽等苏州官员大多同情唐寅,曾经上奏其冤但是没有
能挽回,唐寅被判发配到浙江下属的府县作掌管文书的“吏目”。此后不久,文徵明和唐寅的关系就出现了一点变化。由于郁郁不得志,唐寅更为任达自放,常寄情于风月,比如为妓女之流写诗《寄妓》《哭妓徐素》《代妓者和人见寄》等诗歌。唐寅还曾和同样狂放的祝允明、张灵穿乞丐装束和《莲花落》,得到人们的赏钱后换酒在荒废的寺庙中饮用。文徵明似曾致信规劝,唐寅对此反应激烈,在《答文徵明书》中强调自己的商人出身和狂放性格,“操奇邪之行,驾孟浪之说”,与文徵明天性有别,希望他不要再浪费精力规劝自己。
唐寅在信中的言辞颇为尖刻,表示牛喜欢顺从,羊喜欢逆反,每个人的
性格都不相同。自己生来就是如此性格,你看我不顺眼,我也无法改变,只能“各至其长”。这难免让文徵明和他的关系开始疏远起来。
这以后唐寅、文徵明仍然不时出现在聚会场合,偶有诗文交往,但是关
系不如以前密切。这时候两人已有了名气,各自有了追随者,大概也无法再像以前那样无话不说了。正德二年(1507年)唐寅在苏州城西北修建的桃花庵别业落成后,修建了一座梦墨亭,因为他之前在九鲤湖梦见神灵给自己送来墨斗。为了修建这座别业,他曾经向徐祯卿等好友借钱,可见那时候他的经济境况比较紧张。
文、唐两人依然参加苏州文人的集体聚会,如正德三年(1508年)三
月十日文徵明、唐寅、朱凯、吴奕等同游竹堂寺,文、唐二人各有画作。但是在更亲密的私人生活中,文徵明要好的朋友不再是唐寅这位活跃的同辈画家,而是其他人。
《西洲话旧图》
纸本水墨,
110.7cm×52.3cm,
(明)唐寅(上海博物馆藏)
因为正德皇帝没有后嗣,在南昌的宁王朱宸濠(1479—1520)野心勃勃,想仿效明成祖朱棣那样夺取帝位,他积极结交太监、大臣和各地文士名流。正德九年(1514年),朱宸濠派遣使者到苏州延揽人才,文徵明托病没有接见来人,也拒绝接受他送来的礼物;而唐寅与书画家谢时臣、刻石名家章文等人欣然应聘,年底就到了南昌的宁王府。对唐寅来说,到宁王府任职一方面可以获得收入,另外与宗室交往也可以增加他的社会声望,未尝不是一条出路。同一年,长期考不上进士的祝允明也以举人身份到北京参加吏部的选调,被授予广东兴宁知县的职位,由此出仕。
最初唐寅得到宁王格外优待,除了到苏州聘请时奉上百两白银,还在
南昌开辟别院供其居住。宁王对他非常亲切,经常一起谈诗论画。唐寅在南昌住了半年多,觉得宁王似乎图谋不轨,心知如果卷入这种皇权斗争性命堪忧,加上有其他在南昌的官员好心提醒,唐寅待到次年三月决定回家。唐寅在宁王派人在节日赠送礼物的时候假装喝醉了发疯,裸体叉开腿坐在桌子上胡言乱语,宁王觉得他是一个空有名气的“狂生”,便打发他回苏州 。
幸好唐寅离开得早,避免了后面的磨难。正德十四年(1511年)六月朱
宸濠借口正德帝荒淫无道公然造反,号称集结了十万大军,率舟师沿长江而下围攻安庆。四十三天之后,朱宸濠的军队就被王守仁率军击溃,朱宸濠与诸子、兄弟一起被俘,押送南京后被诛杀。谢时臣和章文随着宁王叛军行进时,把身上的钱财送给随行军士,偷偷脱离大部队乘夜逃出,幸免一死。
宁王失败后,和宁王关系密切的大臣、文人纷纷受到惩罚,比如吏部尚书、
苏州人陆完因为正德初年担任江西按察使时和宁王有交往就被关入监狱调查,之后贬谪到福建靖海卫服役。著名的“前七子”领袖李梦阳以前为宁王修建的书院写过《阳春书院记》,因此被御史弹劾,作为宁王逆党被捕入狱,幸亏有大学士杨廷和、刑部尚书林俊等人鼎力疏解才得以脱困,但仍然被削去官员身份,贬为庶人。
正德十年(1515年)三月中旬,从宁王府返回苏州后,唐寅深思之下才
对文徵明感到佩服,大概文徵明之前曾劝说他不要前往南昌。此时唐寅特别致书文徵明《又与文徵仲书》,表示自己在诗、画创作方面可以和文徵明一比高下,但在学问、品行方面对文氏心悦诚服。
唐寅在信中指出的文徵明在对待权贵人物上立场淡定,对饮酒、声色、
花鸟都克制淡泊,和自己恰恰形成对比。文徵明虽然社交的人员众多,但是他划定了一个界限,就是不用书画结交太监、诸侯王、外国人,避免引起士人非议或者牵扯到皇权争斗中。
弘治十二年(1499年)的科场案严重打击了唐寅,让他失去了出仕为官的可能性,此后他只能和王鏊、沈周、文徵明等苏州的旧相识保持交往,而和其他人的社交大多变成了短期的交际关系,这是因为人们知道他完全断绝了出仕为官的机会,很难再有长远的发展。不过即便如此,在诗、书、画创作方面唐寅仍然非常活跃,请托、买画之人不输文徵明,可以说从弘治十二年到正德年间两人的社会声望基本平行。但是正德十年(1515年)唐寅从宁王府败兴而归是个关键的节点,这既意味着他另辟蹊径尝试东山再起的行为完全失败,也让他的精神气度遭受了严重挫折,从这时候他知道自己已经无法再与文徵明争雄。
唐寅这时候仍然是苏州的名人,他和王鏊以及地方官员如吴县知县李经、常州知县高第来等都有诗文往来,经常参加文人的雅集。他曾经陪同王鏊游览,还曾一起到相城里吊唁沈周,为王鏊撰写七十大寿的文章。王鏊也曾经到过桃花坞,并写有诗歌相赠。
唐寅的收入来源主要是撰写文章、创作书画,其中不少是富有的商人。
他和正在兴起的徽商有较多来往,撰写文章、赠画都可以获得银钱或者行旅招待等好处。靠卖书画维生,是许多零零碎碎的关系和生意,有时候难免青黄不接。为了投收藏家所好,唐寅还创作仕女图、美人图之类的作品,而文徵明几乎没有创作过这类作品,可见当时两者生活状况的差别。
晚年的唐寅留着短短的胡子,看上去比较清瘦 。他才气纵横,诗、
书、画、文均可观,但是唐寅在为人处事上有许多不足,比如他性情狂放,出言随意,似乎难与他人长期友好相处;其次,他不善于经营产业,妻子也缺乏筹划能力,所以卖书画诗文所得的金钱似乎大多都随时消耗。晚年的唐寅颇为潦倒,他住在吴趋坊一所临街的小楼中,每当有买书画的人带着酒前来,他就写写画画,以饮酒为乐 。
唐寅一生以高中乡试“解元”为荣,这从他使用的印章上“南京解
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秋榜才名标第一,春风弦管醉千场”“龙虎榜中名第一,烟花队里醉千场”这些语句可见一斑。五十岁的唐寅曾经感慨自己空有名气却颇为窘迫的境况。
当文徵明在嘉靖三年(1524年)前往北京并被授予翰林院待诏一职,
人生迎来新的转机时,唐寅于这一年十二月二日在家中病逝,年仅54岁,死因可能是肺病。祝允明为他写了墓志铭,弟弟唐申、亲家王宠操办了丧事。他在逝世前一个月答应把女儿嫁给王宠之子,算是了结了一桩心事。
唐伯虎没有子嗣,也没有亲密而有能力的弟子,因此他死后并没有能够风
光大葬。两年后,弟弟唐申请知府胡宗瓒题写了“唐解元墓”四个字立在坟墓前。十一年后,苏州文人袁褒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刻印《唐伯虎集》。
令人意外的是,逝世三十年后,唐寅富有戏剧性的人生引起了万历年间通俗
文学创作者的浓厚兴趣,成为传奇故事中的主角,之后他的文学形象大量出现在小说、弹词、戏曲中,如拟画本《唐解元一笑姻缘》、弹词《笑中缘》《三笑》、杂剧《花前一笑》等多种故事流传,让他成为此后大众最为熟悉的明代名人之一。
(节选自《
文徵明传:苏州的风雅传奇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年9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