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能将书籍束之高墙

图片


文 | 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赵强

 

近年来,不少实体书店和图书馆等为吸引读者,在室内装潢上煞费苦心,设计出各种形式的“书墙”,比如“镜像书墙”“巨型书墙”“通天书墙”……建得又高又大的各种“书墙”表面看是吸引人气的“网红墙”,实际上却成为阻挡人们走近图书的“障碍墙”。


高大上的设计无疑吸引了大量眼球,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人们纷纷前来打卡拍照,书店和图书馆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曝光度和人流量。


然而,在追求视觉效果的同时,不少书店和图书馆却忽视了读者的阅读体验。高大的书墙不仅让人感到压抑,还可能让人产生距离感,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此外,由于书墙的设计往往过于复杂和繁琐,使得读者在寻找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时感到困难重重,进一步降低了阅读的便利性。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宝库。它们的价值在于被阅读、被理解、被传播。将书籍整齐地码放在高高的墙面上,虽然看上去美观大气,但却无形中剥夺了它们作为阅读材料的基本功能。这种设计方式更像是在展示一种“书籍美学”,而非真正的“书籍文化”,无异于买椟还珠。


阅读,本应是一种触手可及的体验,而非高悬于头顶、仅供观赏的“空中楼阁”。书店与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在于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与舒适的阅读环境,促进知识的传播与文化的交流,而非仅仅是吸引眼球的“网红”景点。


对于真正渴望知识、热爱阅读的人来说,书的内容远比其摆放的形式更为重要。高大而难以触及的书墙,或许能够吸引一时的眼球,却很难培养持久的阅读兴趣和习惯。


更深层次而言,这种现象也反映出了社会对文化消费的某种浮躁心态。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追求即时的满足感和视觉的冲击,而忽视了阅读所蕴含的深度与广度。真正的文化氛围,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光鲜亮丽,而应是鼓励人们静下心来,深入书本,从中汲取营养,丰富精神世界。


因此,实体书店和图书馆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应当不忘初心,坚持以人为本,注重阅读体验的提升。可以通过举办读书会、作者见面会、文化讲座等活动,激发公众的阅读兴趣,让书籍成为连接人与人之间情感与智慧的桥梁,而非仅仅是墙上的装饰。毕竟,书籍的魅力,在于其内容的丰富与深刻,而非外观的华丽与壮观。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庄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