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四季如春美誉的“春城”昆明,时常被网友和本地居民调侃为“文娱沙漠”。明星演唱会开不到昆明,大型主题公园举步维艰。
近日,昆明花都海洋世界宣布关闭,更是让“本不富裕的家底”雪上加霜。昆明仅有的3家海洋主题公园因此又少一家,仅剩石林的冰雪海洋世界和融创乐园的海洋世界。
在观察员看来,主题公园在昆明“玩”不走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外部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宏观经济下行,主题公园没有预期中的大量客流,加上高昂的房租和运营成本,导致营收大幅下降;二是内部自身的问题,比如花都海洋世界在设计规划、文化挖掘、文旅融合和产业联动等方面做得不够,未能打造出具有差异化和深度文化内涵的产品。新鲜感过后,吸引力减弱,游客流失,最终无法维持运营。
花都海洋世界的落败并非个案。随着我国主题公园市场的井喷式增长,带来了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很多主题公园缺乏创新,过度依赖复制模式,忽视了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一些公园简单模仿国外成功元素,与本地文化毫无关联,导致体验感大打折扣,昆明现有的主题公园,“旅游+文化”主题不够突出,与传媒、影视、动画、游戏等产业融合不够紧密,缺乏多元化内容,在增强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上明显“后劲”不足。每年昆明都有新的主题公园即将开建的消息传出,恒大童世界、蓝光欢乐城、华强方特主题公园、大白鲸奇幻世界、欢乐谷……无论当初宣传得有多么声势浩大,如今全部杳无音信。
要想继续“玩下去”,就得重新审视定位。首先,主题公园建设的类型、与周边城市项目的差异、是否破坏环境、能否拉动旅游经济等,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充分考量,做好顶层设置,制定中长期规划,交通、服务、安保、消防等,也需要前置考虑。其次,企业需要提供更全面规范服务、更有特色的设计,深耕地方传统文化,利用少数民族文化、历史遗迹等独特文化资源,与各类文旅IP深度融合,打造主题更加突出、参与度和体验感更强的沉浸式业态,走出昆明自己的主题公园发展之路。
花都海洋世界的关闭,既是一个警示,也是一个契机。昆明的未来需要更有特色、更具吸引力的“云南”主题公园,而这离不开对地方文化的深度挖掘。把准时代脉搏,做好体验经济,坚持创新发展,昆明人逃离“文娱沙漠”就不远了。
统筹:刘红 张正
策划:李榆林 韩焕玉
文案:渝西锋光
漫画设计:何沐
出镜:周超
拍摄后期:纳子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