汛情当前,浙江覆盖6万个自然村的14万台应急广播开始密集“发声”。
昨天傍晚,77岁的王金法准时坐在织里广播中心,进行当天最后一次广播。这个以他名字命名的栏目,办了55年,是当地人心中“永不消逝的电波”。
浙江入梅后,防汛成了播报重点。王金法一般早上4点半起床,6点进行第一期广播;7点半出门,太湖边走一走,看看水位;11点第二期广播,12点半出门走访村民;傍晚4点半回来,做最后一期广播。
他随身带着笔记本,记录各种信息,涉及每日资讯、走访情况和广播要点。这两天也会有人打他电话,反映道路积水、管道堵塞等问题。
大半辈子下来,这样的本子用了600多本。
王金法善于方言广播,还喜欢自编顺口溜,像是“芒种芒种样样要种”,深受欢迎。2008年,他本打算退休,然而停播仅一天,单位的电话就被打爆,上林村村民集体写了封信,请求恢复。
这封带着30多位村民手印的《恳请书》,被精心裱好放在他的办公室。村民说上了年纪的人愿意听他讲话,好听、好记,他“没有忘记农民兄弟”也是“老年人的好朋友”。
2019年,王金法参加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见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我说自己住在南太湖边的织里,总书记说‘我下次来看你’。”
去年,为了应对各种灾害,浙江率全国之先,启动了以省市县乡村户六级覆盖的新一轮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华数承担了绝大部分任务。
“应急广播是专网建设,覆盖广、时效性强,在防汛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我们进行了技术创新,在断电断网的情况下,还能第一时间传递灾情信息,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华数传媒党委副书记、副总裁沈子强介绍,因为面向的主要是文化程度不高的老人,很多地方会用方言播报。
在乐清,当地人听到更多的是90后姑娘陈依璇的声音。一则百字以内的应急播报,普通话和方言两个版本,她两分钟就能搞定。
这个速度是练出来的,尤其是方言版。陈依璇很早外出求学,淡忘了乡音,“刚接触方言播报时,脑子完全转不过来,只能一个词一个词往外蹦。”
播报频次上来后,她经常拿着稿子狼狈地找身边上了年纪的人求教,“有时候会沮丧,觉得本家的东西丢了。”但现在,她已经能和村里的老人谈笑风生。
播报时,她对声线、语速都做了调整,很长一段时间连妈妈都听不出是女儿的声音。
“做这事最大的感触是,自己说话挺重要的。”因为妈妈住在农村,陈依璇很清楚应急广播的重要性,每次操作都力求既快又稳,录音的场地和工具也五花八门:“前些天晚上临时来的稿子,是在饭店卫生间里录的。在家时,经常躲在被子里用手机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