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大观微议 | 为人才发展构建多元化舞台

作者 何嵘
  近日,在2024阿里巴巴全球数学竞赛中,就读于中等专业学校的17岁中国女孩成功闯入12强,获得赞誉的同时也引发了网友们对她教育背景的热议。有网友称她为“中专之光”,也有网友因其中专学历而对她的成绩产生了疑问。
  长期以来,学历在社会评价体系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人认为只有拥有高学历才能获得成功和认可。然而,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经历的人往往能够带来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为创新和创造提供更多可能,人才的多样性对于推动社会进步也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当一个人取得的成就被习惯性与学历背景高度关联时,也让我们不得不审视这种过度依赖学历背景的教育评价体系是否科学。
  事实上,只要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和机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那么无论他们身处何种教育环境,都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潜能和价值。例如姜萍便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只要拥有足够的热爱和坚持,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中专院校也能培养出优秀的数学人才。
  这同时也启发了我们,建立更加多元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势在必行。在数学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因材施教和个性化发展,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机会,发现和培养具有不同特长和潜力的人才;努力平衡教育资源,让不同教育背景的学子能享有同样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在人才选拔方面,我们应建立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和选拔途径,让各领域人才都能获得针对性较强的有效评价,并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人才市场,让人才能够更加自由地流动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