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传家宝
记录着一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
也承载着一支连队的荣光
讲述传家宝背后的故事
探寻英雄连队的精神密码
“我们连队的传家宝”系列稿件
传家宝名片
名称:“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锦旗
年代:1994年
位置:西部战区空军某旅“甘巴拉英雄雷达站”
走进西部战区空军某旅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营区
最先映入眼帘的
是一面鲜红的锦旗——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
“英雄”二字背后
是一代代甘巴拉人扎根生命禁区
接续吃苦奋斗、顽强向战拼搏
位于站部走廊的“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锦旗。(资料图)
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
藏语意为“不可逾越的高山”
1962年,部署江浙一带的某部官兵
跋涉4000余公里挺进雪域边疆
1965年10月
甘巴拉雷达站组建命令下达
短短两年
勘测、修路、建站
在缺乏现代化设备的条件下
老一辈甘巴拉人以赤诚初心融化千年冻土
用“人拉马驮”
把雷达天线架上生命禁区
1967年8月12日,第一代甘巴拉人登上光秃秃的甘巴拉阵地,架设雷达天线,正式担负值班任务。(资料图)
自此
“甘巴拉”三字
在一代代甘巴拉人心中有了截然不同的意蕴——
没有不可逾越的高山
在甘巴拉不得不提这几个关键词
酷寒
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5℃
老一辈甘巴拉人住在四面透风的“干打垒”
有时睡醒后发现头发都被牢牢冻在墙上
狂风
8至10级大风在这里每年要刮9个月
阵地上的国旗时常被狂风吹坏
平均每周都要换一面
缺氧
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
每次登上阵地
头痛、恶心、失眠等高原反应挥之不去
在光秃秃的山巅构筑阵地时
由于风力过大
雷达天线不受控制地旋转
为了固定装备
官兵在高原冻土打下地钉
每名战士拼尽全力抡动一锤
钢钎只能下沉不到一厘米
由于缺氧
体力再好的战士
抡动两三锤就会头晕目眩
一名名战友先后接力
钢钎上部都被打成了“麻花”
终于成功保障雷达开机
“千里眼”守望着祖国苍穹。朱元强 摄
钢钎打不进,人也要扎根
老一辈甘巴拉人
住着“干打垒”、铁皮房
忍受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
和极度匮乏的物质条件
在世界上海拔最高的人控雷达站
架起西藏与周边地区的“空中桥梁”
立起“甘巴拉精神”的丰碑
1994年
中央军委授予该站
“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
1994年6月,中央军委授予“甘巴拉英雄雷达站”荣誉称号命名大会。(资料图)
荣誉在肩,更要砥砺前行
这些年
一次次装备迭代
一次次战训模式升级
都是向着战斗力制高点发起新的冲锋
昔日战风斗雪身体吃苦
如今转型攻关头脑刻苦
“苦”的表现因时而异
奋斗的底色灿然如新
夜间紧急机动。王欢 摄
扎根奋斗、向战奋斗
创新奋斗、永远奋斗
从“守山头”到“闯出去”
从异地远程控制到组建机动分队
从扎根雪山支撑空防预警
到走出雪山参加体系演习
面对一道道横亘在战斗力升级面前的难关
一代代甘巴拉官兵
总有一股舍我其谁、勇往直前的虎气锐气——
海拔5374米的无人区都能征服
还有什么不能征服?
新兵的第一课,就是登上阵地学习甘巴拉精神。马冰 摄
一代接着一代干
从一个高度向另一个高度进发
如今
连队已连续30年保持先进
战斗编组越来越小
机动能力越来越强
强军足迹越来越远
保障能力越来越优
向着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攻坚冲锋
新时代的甘巴拉人斗志昂扬
“扎根甘巴拉不是目的
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任务才是价值所在”
官兵在陌生地域检验应急机动能力。余红春 摄
来源:解放军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