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自行车上电梯、进楼房这件事,好像总也管不住、管不好,以至于安全事故频发。近年来,为了治理电动自行车进电梯,出台的规定越来越严厉。最近,相关部门又从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降低电动自行车充电费用。治理“组合拳”之下,期望能够对久治难愈的顽疾起到根治作用。
电动自行车因其快捷方便、实惠耐用等特点,成为广大群众日常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伴随数量的日益增多,如何充电成为一个难题。前几年,楼道、窗下甚至家里,都是充电场所。充电方便、随意的背后,可谓危机重重。每年因充电起火而导致的人员财产损失巨大。
一个个血淋淋的教训,推动管理措施不断升级、加码。这其中,2021年8月1日起施行的《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号称史上最严。该规定由应急管理部发布,规定严禁在高层民用建筑的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停放电动自行车或者为电动自行车充电,拒不改正的,对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20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罚款,对非经营性单位和个人处500元以上1000元以下罚款。
“长牙带刺”的禁令之下,电动车停放、充电规范了许多,但也有少数人仍然我行我素,有人以小区没地方停放、没地方充电为由,置安全于不顾,还是把电动自行车推进电梯,停放在公共楼梯间或者家里,顺便充充电,而且在家里充电还便宜一些。
不可否认,这些人提出的问题确实存在。对于此类难点、堵点,必须予以正视,拿出破题之策。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行为的通知,提出引导电动自行车户外充电。该通知的一个亮点,直指部分地区充电收费行为不规范、充电费用偏高问题,明确提出降低充电费用,用经济杠杆把电动自行车“撬到”户外去充电。
值得肯定的是,这个降电费的政策操作性较强,如户外充电设施充电费用主要包括充电电费和服务费,充电电费和服务费应分别标示、分别计价。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应按照明码标价有关规定,在充电场所、手机应用程序、微信公众号等醒目位置分别标示充电电价、服务费项目与收费标准,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
在电价政策方面,居民住宅小区内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用电,电网企业向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向用户,均应按居民合表用户电价计收充电电费。居民住宅小区以外的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用电,按其所在场所电价政策执行。
规范电动自行车充电收费行为、推动降低充电收费,对引导群众户外充电、保障用电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各地要抓好落实,综合运用政策措施,把电动自行车吸引到安全的地方去,让其成为放心的坐骑。
昆明日报评论员
责编:李晓梅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