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他还没咋睡醒,我问了小罐茶创始人五个问题

图片

文/六神磊磊

“杜总你为啥会找我聊?是因为70后爱看武侠小说吗?”我的第一个问题。


当时是早上八点半,他昨晚上刚搞完发布会,还有点累。


他说:不是,一点都不看。同学们当时都看武侠小说、看金庸,就我没看。找你是因为有朋友推荐,然后我就认真分析了,你的读者,是塔尖。


他非常实在,还用手在空中比划了一下:塔尖,就是最上面的,倒不一定是最最有钱的,但是是塔尖。


各位“塔尖”你们肯定好奇,怎么会有这样一番对话。


事情是这样:前几天接到一个有趣的邀约,让我参加小罐茶的发布会。可能很多朋友都知道这个(喝不起的)品牌。


本来我要去高淳看螃蟹的,听说这事,立刻就转道过去了,因为对方告诉我:可以和创始人杜国楹一对一聊聊天。


作为一个“80后”,说实话这对我诱惑很大,杜国楹这位老兄给80后烙印太深了。他的背背佳、好记星、E人E本、8848手机轰炸了我青少年的整个时代——没错,上面这些品牌都是他做的。然后2012年他又做了小罐茶直到今天。


不管喜不喜欢这些品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里还是四个字——不能不服,对吧。


见面定在了早上。头天夜里他刚开完发布会,所以还有点疲惫。


趁着对方还迷糊,我问了五个自己能想到的最直接尖锐的问题。


到底有没有技术?


问:发布会上说,135项制茶工艺专利全部开源,还和霸王茶姬签约了。但是肯定有人好奇:做茶叶有啥技术,传统手艺博大精深,都做了几千年了。小罐茶的技术是什么,难道是包装的技术,或者营销的技术?


杜国楹:不太理解也是正常的。你吃早饭没有,一起吃一点说。


光研发一项我们投入了2.8个亿,打比方,我立项过的两个东西,一个挑茶机器人,已经成功,在应用了;一个采茶机器人,就失败了。


挑茶,就是挑出茶叶里的杂质。人工咱们挑几千年了,但是要让机器挑,要标准化生产,就要新的技术。


超级工厂你看到不是有两台AI挑茶机器人在工作嘛,设备本身不贵,但是软件贵,我们是和IBM合作的。


它要对所有的茶种建数据库,不断地训练机器人,把杂质挑出来。比如武夷岩茶,它的碎度什么样?异物最容易出现什么?是小石头?别的固体颗粒、其他草的叶子、树的叶子,还是大的梗块?它能识别出,直接揪出来。


早期训练不充分的时候,它挑的杂质里一半是茶,训练到现在越来越精准。


还有鲜叶水洗技术。专家认为“有谁家洗茶的?从来不能洗”,这是多年来的传统,就连雨天都是不做的,没法做。采茶的时候必须太阳出来赶快去采,因为大家一直都认为茶叶不能碰水。


可是大家不知道茶叶叶片上有污染物,你看西湖龙井多好,但所有的叶子只要临着马路边上采下来,你去洗吧,水就不说黑,至少都灰的。


我们就连续做了3年实验,同一个地块、同样批次,同样的工艺,这10斤洗,那10斤不洗,洗过水都是黑的。找专家盲评,经常所有品类做了一遍实验,得出的结论就是洗过不但干净卫生,口感还没差异,大部分甚至比没洗的还好。


所以我们就研发了鲜叶水洗技术,凤庆工厂那条线已经做完了。这不光是洗,洗容易,可怎么脱水呢?你不能用高温脱水,否则叶片会受伤,茶就变味道了,这里头很多小的技术细节。


有没有哪些没成功实现的技术?有,采茶机器人。


现在国内那么多茶叶产区撂荒,没有年轻人在家,全是老头老太太,50岁以下的人都没有。这个采茶我觉得未来……唉,担心。而且我们中国好的茶园很多在山上,大部分靠手采,成本越来越高。所以我就想研发采茶机器人,能去复杂地形,能精确采单芽、一芽一叶……两年后得出的结果是,做这个难度跟做无人驾驶差不多,就暂时放弃了。其他基本上都有不错的成果。


为什么贵?大家喝不起。


问:那小罐茶为什么卖那么贵?一罐40克,几十块钱,折合几千块钱一斤,说好听点是“不坑穷人”,说实话是大家喝不起,年轻人喝不起,而且现在又消费降级。


杜:所以这个事我必须解决,我要做一款老百姓的茶,就是小罐茶园。


我们去年9月份发的“小罐茶园”,就是老百姓的口粮茶,有大罐系列,也有小袋系列。


最贵的品类300元一斤,不会超过300;性价比最高的大概在100多一斤,那么大家喝的时候不用纠结和肉疼了。


比如有一款卖得比较好的“小罐茶园”,定价159元起,有茉莉花茶、普洱茶等十种口味。在包装设计上也会和小罐茶有区别。


小罐茶贵,它是高端商务的定位,是最核心产区的叶子。行业里很多做审评的老师把小罐茶当标准,好比尺子,来去跟不同价位的去比,懂行的人把我们当标准用。那么,便宜的“小罐茶园”也要做到好喝,安全,标准,这个茶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里大家的口粮茶。


“大师作”和智商税?


问:昨天发布会为以前“大师作”道歉了?请问那个到底是不是智商税呢。


杜:道歉了。“大师”没有错,“大师作”错了,所以那时社会质疑说把大师累坏了,一年炒好几万斤。回头来看,我们当时只有解释,没有诚恳的反思,所以现在要致歉。


现在还有人骂我说,脑白金也是你做的吧,还有那啥啥也是你做的……


事实上,我们任何门店,都要求绝对不能说手工茶,而是标准化生产的。如果是手工茶,就不会把行业里的人得罪了。行业里是不怕你吹,不怕你搞玄学。得罪人的恰恰是你搞标准化。


我们做小罐茶,得罪了这个行业两类人:第一,KOL,喝茶圈子里的意见领袖,因为做标品,剥夺了他们的优越感。好比喝红酒,懂酒的人就要跟你讲酒庄、讲历史、讲年份,一堆信息。类比茶叶,这标品做出来了,都没得讲了,所以得罪了人。所以他们最爱讲:中国茶如果都标准了,中国茶还有灵魂吗?


第二、得罪了传统渠道的同行。为什么他们一直抵制小罐茶呢?因为他们以前对每一款茶大部分都拥有自己的定价权,这个龙井我卖500还是卖8000?店里来个老板,可能是我就报1000,来个中产,可能报500、600,就乱到这种程度。


但是小罐茶把品质标准了,价格标准了,全国上下所有货一个品质,一个价。这就一方面剥夺了发烧友的、意见领袖的优越感,另一方面又剥夺了传统渠道的自我定价权。所以会遭到整个全行业人攻击。


茶叶能不能不那么玄乎?


问:茶叶真有那么玄乎吗?大家经常是云里雾里。反正该得罪的也得罪了,能不能给我们揭秘一下。


杜:茶叶可不能搞玄学了。现在80后90后,甚至00后,人家好多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了,吃进嘴里的东西,你给人家搞玄学?


茶叶,它说白了就是一片树叶子。我当初入行的时候我就想,不就是一片叶子嘛,哪能搞不清楚呢?


入行才知道为什么会搞不清楚。首先这里面当然有成本原因。一亩茶园,你只采芽头,可能只有五斤;你采一芽两叶,能采五十斤,成本低了十倍。这就多了一个价格维度了。


有的茶又讲究季节,比如绿茶就追早,第一周最贵,也许比后来贵五倍、十倍。这就是第二个维度了。


然后咱们中国人喝着喝着,讲究起产地来了。龙井,要狮峰的;肉桂要牛栏坑的。于是“山头”就出现了。十公里开外,价格可能相差十倍。


然后“年份”的概念也出现了。为什么要年份呢?有年份才能有奢侈品。马上就过期了你说能搞成奢侈品吗?所以开始讲究三年一个味、五年一个味。特别是普洱茶、白茶,追逐年份。于是又一个维度出来了。科学就慢慢向玄学转变了。


而且维度多了,造假的就出来了。龙井一个价,西湖龙井一个价,狮峰龙井一个价,低附加值的就向高附加值的去造假。你看不知名产区的茶,没人造假。湖北江西,很多好茶,没人造假,外地茶不会流动过去。


造假的再加上添加色素的、乱加乱七八糟成分的、农残控制不好的,这就是乱象由来。中国从来不缺好茶,缺的是信任,所以小罐茶开始全系列接受公证机构公证。


会不会干一票又跑?


问:创业那么多次,很多人会觉得小罐茶干一票就跑。毕竟大家觉得你是“营销大师”,背背佳、好记星给人印象太深刻了。


答:别人羡慕我是一次次的创业,但是对我来说是一次一次的梦想破碎。


茶是我一生的事业,已经做了十二年了。现在产区工厂八家,超级工厂论证了四年,设备投入了1.5个亿。前些天你们那位同行(四字,名字暂匿)说老哥不能这么干啊,现金为王,要放在手里。可是我做的实业,要做一个行业的标准化的东西出来。之前批评,少“作”,多“做”,我听进去了。



以上是一对一聊天的内容,算是满足了我这个八零后的好奇心。


作为一个记录者,我的职责是抛出真问题,把对话原样呈现出来。至于评判权,是大家的。而且我想,用嘴说话不作数,关键还是东西、产品,对不对。


还有一点私心话,这次小罐茶之旅,我觉得茶叶行业的人,不管小罐茶还是霸王茶姬,听他们创始人讲话,是感觉到了之前行业里问题的,对“搞玄学”“云山雾罩”“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的做法是反思的。


而同为传统文化,好像传武还很多沉浸在玄学里面,靠一个“博大精深”外壳的做保护。不知道还要多久才会有改变。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