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孔子学院如何被安全化?
作者:胡茶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来源:Hu C (2023) A corpus-based study on the cognitive construction of security in discourse. Front. Psychol. 13:1069896.doi: 10.3389/fpsyg.2022.1069896
导读
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已有很多学者探讨了如何通过话语来理解安全。但非传统安全中的情感诉求如何被非政治主体概念化的讨论却较少。本文基于语料库做一项认知批判话语研究,结合安全化理论与近似化方法,探讨安全问题。作为一项案例研究,本文收集了2014-2020年间全美学者协会官方网站上关于孔子学院的相关文本,旨在讨论如何通过话语、认知来建构威胁,从而影响公众和政治决策过程。语料库被分为两个子语料库,以揭示它们对孔子学院认知建构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学术界在最初阶段通过建构孔子学院的教育安全话语,采取了自下而上的安全化行动;在后期阶段,社会整体的安全叙事与自上而下安全化行动相互作用。从语料统计来看,这些相关话语按照“自我-他者”二分的安全叙事方式进行构建。在这一过程中,孔子学院在认知上从学术问题转变为国家安全问题,并通过空间、时间和价值维度上的近似化而得到合法化。
文献综述
安全话语在后工业社会的政治中产生,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新闻和媒体在公共领域中出现。就美国来说,9·11恐袭对美国的安全议程和话语建构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国家紧急状态”或者“例外状态”开始经常被用来将限制公民自由等正常权利,并通过对持续威胁的话语建构来维持“例外状态”。而这种持续威胁的话语是通过塑造“自我——他者”二元结构来实现的。上述这些研究成果尚未充分讨论学术机构在安全领域是如何“说话”的,但为本研究提供了基础。
理论框架
安全化理论自1998年得到全面发展以来,已成为安全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布赞等人将安全化视为极端的政治化。即,权力主体通过言语行为的建构,某一问题就会被视为一种威胁。当民众信服这套说辞以后,在此基础上就可以为实施保护措施提供合法性。据此,安全建构最关键的部分就是话语。除了对话语的重视,还有诸多学者对安全化理论进行了丰富。巴黎学派以一种自下而上的框架强调,重复的安全实践也会建构出安全问题。因此,安全化是一个动态的、非线性的过程,存在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多方互动。
与此同时,人们通过二分表征来看待世界,如善恶、对错等。并通过这种表征构建自己的认知经验。而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故这种表征与语言相关联,话语能够唤起或者强化这种二分表征。得益于话语空间理论,合法化-近似化模型(Legitimization-Proximization Model,简称LPM)逐步发展起来。LPM是一种构词操作,旨在唤起人们对外部威胁的感知,以寻求预防措施。LPM包含一种动态的话语空间概念,涉及自我与他者的对立,还涉及他者向自我的话语建构。从某种意义上说,LPM也可以被视为是威胁建构理论。LPM有内、外两个话语中心(Deictic-Center),外部(ODC)可以逼近、并威胁甚至取代内部(IDC)从而构成了直接威胁。如图:
本文采用了一种过程导向的理论,对安全化的行为主体去中心化,进一步探查受众的所思所做,因为受众也是安全化过程中的主体。是受众对主体地位和话语机制的认可使安全化话语得以传播,也正是听众行为中隐含的、具体的假设使安全化成为可能。如图:
案例研究
美国的安全议程涵盖了广泛的国家和国际问题,从传统的政治领域延伸到所有其他非常规领域。如今,越来越多的话语开始以国家安全为借口,破除孔子学院旨在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教育和文化合作的美好愿景,重新建构孔子学院的威胁角色,导致在美的孔子学院逐个被关闭。下表显示了在美孔子学院的时间轴,可以概括为三个时期,即2004-2013年的积极接受期、2014-2020年的认知转型期和2021年至今的被迫关闭期。
自2004年马里兰大学承办第一所孔子学院以来,孔子学院项目在美国受到极大欢迎。2012年5月17日,美国国务院要求持有特定签证的孔子学院教师必须在6月30日前返回中国重新申请合适的签证,并要求所有孔子学院必须获得美国的学术认证。尽管这一要求在反对声中被驳回,但美国对孔子学院的态度已逐渐改变。2014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成立的孔子学院首次关闭象征着认知转型期的开始。2014-2017年美国人对孔子学院的认知从教育机构逐渐转变为政治机构。全美学者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cholars,简称NAS)发布了题为《外包给中国:孔子学院与美国高等教育中的软实力》的报告,呼吁将孔子学院关闭。2018年2月FBI局长在全球威胁听证会上表示,FBI正视图将中国威胁视为整个社会的威胁。2020年参议员詹姆斯·兰克福德提交了一份《孔子学院透明度法案》,以确保美国的大学免受孔子学院的政治宣传影响。同年NAS又发表了一份题为《大学董事会的腐败》的报告,进一步指出孔子学院威胁着美国的教育体系。到2021年7月,美国大学中约有85所孔子学院已经或即将关闭。2022年6月,NAS发布了第三份报告《孔子学院之后,中国对美国高等教育的持久影响》,记录了工作学院关闭后的情况。
据上述信息,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几个要素:
安全化行动者:不同时期的安全化行动者,有政治行动者(参议员,美国政府机构等)和公共行动者(美国大学管理人员,学术界,公共媒体等)。
安全化受众:受众因其在话语环境中的地位,而相应地成为政治代理人。
威胁主体:孔子学院
威胁对象:一开始是美国学术自由,而后转变为美国教育,最后变成美国国家安全。
将上述信息套入模型后,如图:
数据采集
NAS是对孔子学院保持持续关注的美国学术团体之一,其使命是捍卫学术自由。因此,本研究收集了NAS官方网站上有关孔子学院的所有文本,截至2022年9月30日。以孔子学院为关键词,在NAS网站上的搜索结果为125条。2014年NAS发布了一篇文章,表示对孔子学院在美影响的质疑。随后,网络论述持续升温到2020年高峰期共发表35篇文章,这代表着NAS积极参与推动孔子学院的安全化。在认知转型期,NAS还发表了各种反对孔子学院的言论。针对这一特定时期,经过后期内容筛选、剔除无关文本,语料库最终由68篇文本组成。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2018年出台的《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象征着美国两党在利用国家立法打击孔子学院方面达成了共识,因此2018年被定义为美国自上而下控制孔子学院的关键转折点,直接影响了美国对孔子学院的进一步认知转变,因此2018年被视为是语料库的分界线。为方便数据阅读,文本以“年份-文本序号-作者”进行编码。如“2020-Rept01-NAS”指的是 2020年NAS编写的第一份报告。为了对两个子语料库进行比较,使用了由北京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小组开发的PowerConc 1.0,采用了基于语料库的关键词分析技术,以比较两个语料库的词频信息,揭示它们之间差异。
研究结果
第1个子语料库里引号的出现频率最高。很明显这些论述呈现出一种不断引用的风格,以说服读者相信他们关于孔子学院的故事是可信的。但在第2个语料库中直接引语的使用就相对减少了。自我-他者的叙事通过促进认知-情感上的区分和认同,唤起了对侵略的集体情绪。换句话说,孔子学院的安全化是为了创造对立双方的二分特征,而不是告诉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在子语料库I的词表中,“课程、访谈、院长、教授、研究、班级、聘用、课题、标准、教师、争议”等关键词勾勒出孔子学院作为一所涉外机构,从2014年到2017年对学术自由的负面影响。相对而言,从2018年到2020年,子语料库II中将孔子学院与国家安全相关联的提法较多。
子语料库II的关键词包括“法案、间谍、透明、非法、安全、国防、威胁、调查、立法”等,构建了一种安全话语,其中将孔子学院确立为国家威胁,并呼吁采取特殊的政治行动。此外,“政府、学院、联邦、参议院”等关键词共同确定了参与孔子学院安全化的代理人。
同时,子语料库II关键词列表中的安全(对数可能性=42.09)提升了孔子学院可能介入和影响的不安全领域的级别。通过对其关联词的检索,国家安全以 237.63 的对数可能性位居搭配词和搭配词榜首。语料库后期文本的数据显示,随着政治代理人对孔子学院的安全化举措,美国学术精英的担忧也随之而来。2018年,参众两院推出《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案》,其中一项重要修正案提出,禁止根据该法案向任何孔子学院提供资金,并限制向任何设有孔子学院的高校提供资金。这些自上而下的政治话语将公众引向一个统一的认知,即认定该项目是对其国家安全的生存威胁,而非学术问题。
译者:王煜森,国政学人编译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校对 | 丁伟航
审核 | 丁伟航
排版 | 刘馨阳
本文为公益分享,服务于科研教学,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疏漏,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