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 马正拓
随着2024年夏季高考落下帷幕,不少准大学生立即投入另一所“学校”——驾校,青岛驾培市场也迎来了暑期“学车热”。在岛城众多驾校中, 如何选择信得过的驾校成了不少家长面临的难题。6月27日,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发布预警信息,青岛三峰驾校因违反青岛市驾培行业“先培后付”学车交费模式及“一费到底”政策,被点名通报。目前,青岛市驾培行业如何保障学员权益,学员又该如何选择驾校,半岛全媒体记者进行了梳理,供广大市民参考。
多所驾校被主管部门点名通报
6月27日,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在“青学驾”微信公众号发布预警称,近期,青岛三峰汽车驾驶培训有限公司(三峰驾校)未按规定要求将学员学费直接冻结在学员银行账户中,而是通过诱导欺骗学员(的方式)直接收取学员学费。对于学员合理退费诉求,该驾校不配合处理,上述行为侵害了学员的合法权益。预警信息提醒,为避免学员蒙受损失,请慎重选择该驾校。
据了解,这已经不是青岛市交通运输局第一次发布驾培行业的预警信息了。
今年5月17日,“青学驾”预警通报了青岛人和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青岛跃海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青岛海元驾驶培训有限公司等三所驾校,称这三所驾校未将部分所属学员录入青岛市驾驶培训监管服务平台,未在本驾校按照教学大纲进行计时培训,而是违规通过外地驾校“跑马”完成虚假学时。
今年5月31日,“青学驾”再次发布预警,除了上述三所驾校外,又增加通报了青岛君达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青岛立达顺机动车驾驶员培训有限公司、青岛中安机动车驾驶培训有限公司等三所驾校,违规情况同样涉及虚假学时问题。
预警信息提醒,遭遇类似这种情况的学员,不仅培训资金无法得到保障,虚假学时也存在重大责任风险,为避免学员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请慎重选择这六所驾校。
学车“先培后付”,并且“一费到底”
今年3月份,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公布了《加强和规范交通运输事中事后监管三年行动(2021-2023 年)优秀案例》,其中青岛市驾驶培训“先培后付”模式成功入选。
据了解,在过去传统的“先预交学费再培训”模式下,学员培训话语权低,且衍生出一系列行业乱象。青岛市于2023年5月全面实行“先培后付”模式,在全市驾校报名交费均通过统一公开平台—“青学驾”微信公众号,学员与驾校签订电子培训合同,学费冻结在学员自己银行账户中,按照培训进度结算,学员可随时对驾校及教练员的服务进行评价。学员评价、驾校及教练员信息、培训班型价格等向社会公开,供学员查阅及比选。
学员在正规驾校学车。
同时,还实行“教练员执教过程验证”,教练员与学员同签到、签退,且教练员在同一时间只能用一辆教练车培训一名学员,有效遏制了教练员不现场执教、代他人执教、一人执教多车等违规现象,为学员享受足额学时和学费规范结算提供了保障,维护了培训安全。
“先培后付”模式及其配套政策的实施,使全市驾校在同一平台公开竞争,培训收费回归透明,恶意竞争、乱收费等行业乱象得到有效整治。学员学费安全有保障,退费类纠纷投诉同比降低95%以上。截至3月份,累计已有80000余名学员受益。
另外,自今年1月1日起,青岛在全市驾校全面实施驾驶培训收费“一费到底”。在学员报名交费前,驾校需对培训全流程的所有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包含学时培训费、学时卡费、模拟器费及约定的培训增值服务费)向学员一次性告知,由学员一次性交存冻结。驾校及教练员不得再进行二次收费或以押金、保证金、加油费等巧立名目收费。
第三方收费(考试费、保险费、远程网络教学费及考场入场训练费等)遵循自愿原则,由学员自行交纳,驾校及教练员不得代收、代交。培训合同有效期内,学员考试不合格需要继续参加培训的,驾校及教练员原则上不再另行收费。
学员在正规驾校学车。
暑期学车须留意“超低价”陷阱
其实,早在暑期机动车驾驶培训高峰来临前,青岛市交通运输局联合青岛市教育局已经发出提示,提醒广大家长留意驾培行业目前存在的部分种种陷阱。
首先,要警惕“超低价”陷阱。目前,青岛市学车培训报名交费,均通过统一平台一“青学驾”微信公众号办理,学费通过此平台冻结在学员自己银行账户,按照培训进度向驾校结算。请不要盲目听信他人的推荐或诱导,私下通过微信、支付宝转账,或通过抖音、美团、小红书等平台交纳学费。
其次,谨防“自学直考”“不打学时”骗局。有些广告宣称“自学直考”,事实上,根据自学用车应为非营运车辆,且不得利用自学用车从事经营性驾驶教学活动,因此以“自学直考”名义为学员提供不打学时的收费培训是违反相关规定的。
另外,按照规定,驾校应根据《机动车驾驶培训教学大纲》为学员培训足额学时,有些驾校宣称学员在驾校培训可以不打学时,实际是将学员报名信息录入外地驾校,利用非法设备及软件“跑马”完成虚假学时,学员本人既未到外地驾校培训,也未在本地驾校进行计时培训。此类情况下,学费安全无法得到保障,同时虚假学时也存在重大责任风险。
青岛市交通运输局提醒,学员学车期间,如果遇到驾校或教练员“吃拿卡要”,或者以押金、保证金、加油费等名义进行乱收费,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可拨打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电话、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或青岛市交通运输局运输事业发展中心0532-88918750进行反映,切实保护自身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