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哲学=?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医学与哲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当医学遇上哲学,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做好学科交叉融合,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调整现有学科体系,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是我国目前重要的教育发展战略。新医科致力于实现从治疗为主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全覆盖,新文科建设则着眼于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
近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医学与哲学专业委员会在第十六次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上成立。专委会汇聚了全国40余所高校、科研院所、医院的55位学者、医生和心理咨询师,中山大学哲学系主任张伟教授当选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马迎辉长聘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欧阳谦教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王倩、山西大学哲学学院王成兵教授当选副主任委员。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王刚充分肯定哲学对心理卫生建设的价值,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倪梁康、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朱良志、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张志伟、浙江大学敦和讲席教授孙周兴、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尚杰担任学术顾问。
记者了解到,该专委会旨在面向人类未来发展的重大议题,在哲学与临床医学的跨学科交叉领域进行基础理论探究与实践运用。专委会拟开展的业务范围包括构建思维健康的理论范式;建立智库,为健康中国理念建言献策;积极推进哲学、心理病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与创新研究;构筑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文医疗与医学伦理理论体系;刻画抑郁症、孤独症、分裂症等心理疾病的心智结构;参与探索在线临床服务、计算机辅助心理干预的理论框架;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医学的融合;立足医学与哲学,助力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规划和建设等。
图片
据介绍,该专委会是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理论创新平台,将以哲学研究为起点和抓手,推进哲学与临床医学、心理学、语言学、数学、人工智能等不同学科的学术对话和交叉研究,将努力成为新文科和新医科建设的重要引擎;是基础研究和医学运用的实践平台,将以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山大学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等机构为研究基地,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理论的医学运用;是区域协调、国际合作的公共平台,将以中山大学医学哲学与人文实践协同创新重点实验室为基地,积极协助有条件的高校创建医学与哲学实验室。
文丨记者 陈亮
图丨活动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