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营养管理 节选133》胃瘫合并肝硬化患者营养支持一例——静息能量代谢测定技术应用案例(3)

作者:杨阳



河南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治医师  
中山大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硕士 国家注册营养师RD

专业方向:肝胆外科、感染性疾病科营养管理。

本文摘选自:《临床营养管理——基础、技能与案例》,化学工业出版社 P184-186


读:
间接测热法(indirect calorimetry,IC)是能量测定的金标准,其原理是通过用代谢监测系统测定二氧化碳的产生量、氧气的消耗量来计算人体的能量消耗及三大营养物质在能量消耗中的构成,并得出三大营养素在人体内的代谢情况与平衡状况。目前其临床运用十分广泛,涉及内、外、妇、儿等科室,可应用于各类创伤感染、恶性肿瘤、急危重症、慢性病及老年病等患者,指导并调整能量供给水平,为患者临床综合治疗的顺利实施和患者康复提供精准化的营养支持。正确操作与解读是静息能量代谢测定技术在临床上应用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

本章以河南省人民医院为例,介绍静息能量代谢测定技术在肝硬化等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和教学训练工作,并就实践应用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本案例对象为河南省人民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三病区(以下简称“感染三病区”)一名胃瘫合并肝硬化患者,营养支持是该患者综合诊疗中的重要措施之一。首先介绍其简要病史,然后从MAIE模型的监测、评估、干预和评价四个阶段分别阐述其营养支持过程。


 五 营养支持的干预阶段
1. 拟定方案的执行 会诊后一周内(2020年6月19日至6月26日),落实相应的营养支持 方案。

2. 监控与调整
(1)2020年6月19日至6月26日 该患者肠内营养启动顺利;护士和营养科杨医师共同落实拟定方案中的监控要求(监控记录见表13-8):患者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并发症未加重,血糖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但间断出现机械性并发症。分析原因后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肠内营养制剂部分调整为佳膳悠选(整蛋白型,溶解性较好),冲洗喂养管频次调整为q4 h。

图片

(2)2020年6月27日至7月17日 依据监控结果不断调整营养方案,营养支持途径逐渐过渡为以肠内营养为主,日均摄入能量约1100 kcal,具体见表13-9。

图片

(3)2020年7月18日至7月30日 患者病情趋于稳定,为明确能量代谢变化情况,制定下一阶段个体化营养支持能量目标,再次行“基础代谢率测定”。主要结果为“REE 1072 kcal, REE/BEE 87%,RQ 0.80”(见图13-4),提示患者REE水平增加,机体可能逐渐转化为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混合供能。此时,患者胃肠道功能趋于好转,调整能量目标为1400 kcal, 膳食医嘱调整为“清流质饮食”。后患者一般情况好转后出院,继续居家营养支持。具体见表 13-10。

图片图片

 六、营养支持的评价阶段 
患者营养目标的制定基于入院时和营养支持过程中的“基础代谢测定”结果,并根据病情与医师协定,相对合理可靠。肠内营养启动及进展较为顺利,胃肠道功能逐渐好转,精神、力缓慢恢复。具体目标达成情况分析见表13-11。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