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哪儿的去化鸭梨最大

图片

正如大家所感知到的,528新政落地之后,广州的市场热度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二手房成交量有立竿见影的上涨,新房也有了动静——
在端午假期中,广州在一线城市里的新房成交涨幅排得上首位。
端午之后,一手的周网签量也逐渐节节高升——

图片广州住宅周网签趋势  来源 | 质造家

故事的另一面,开发商的心似乎也有点焐热的意思了——
昨天,广钢新城鹤洞汽修厂地块开拍,终于为广州整出了一轮你争我抢像模像样的土拍。
几天前,花都城投也出手“托了个底”,拿下了一块花都湖旁的宅地。
而在这之前,漫长的近两个月时间里,广州一直在经历着挂地、下架重上和终止出让的循环——
无论是核心区的天河金融城、世界大观四期,还是概念板块白云设计之都,都只落得三个字:
没人要。
当然了,如果从破冰的兴奋中回过神来,再好好算算账,就会发现,即使最近连续卖地,广州这半年时间里,也只成交了区区四块宅地,总建面82万平。
这个数字,是去年全市土拍总建面的13%,前年的9%,大前年的刚过5%……
那么问题来了:
众所周知,开发商没有足够的“面粉”,就无法出产足量的“面包”。
那么,接下来的广州楼市有可能转入供不应求吗?
或者说,分版块来看,未来到底哪里供不应求,哪里供应相对充裕,买家可选择的空间更多,价格踩踏的可能性更大呢?

1
如果简单粗暴地估算一下,在整个新房+准新房市场上,未来一年内可能新增的供应,主要来自于以下三个部分:
新政后不满二的准新房 + 在售或者即将入市的新房 + 马上要入场的旧改。
三个部分相加,基本可以推断一个区域的库存总量。
先看看准新房市场。
众所周知,5月底的广州新政,放开了两年的限售期。
也就是说,近两年交楼的那一批准新房办证即可上市,立马就能成为市场上的新生力量。
那么,到底哪些区域的准新房入市压力最大呢?
我拉了一下2020年至今广州分区域新房销售情况,数据是这样的——

图片

一般来说,楼盘从开始销售到交楼拿证,时长大约在两到三年之间。
可以推断,2020-2021年卖出去的新盘,即将直接影响二手市场。
数据显示,这两年时间里,市中心的新房成交相对不足,增城、黄埔、番禺、南沙和花都是大头,每年卖出万套以上的新房。
增城这样的“大粮仓”,一年的新房销售就可以达到2.5万套往上,占到全广州的四分之一。
如果进一步分析,会发现,由于当时的市场正值旺季,投资需求活跃,在这些区域,曾经扎堆涌现了许多一房难求的网红盘——
比如说,在当时无限风光的黄埔区,有老黄埔的万科城市之光、富颐华庭,科学城的品秀星樾和中央城,知识城的星汇城和万科幸福誉;
而在番禺,有独当一面的万博和樾府,以及“刚需恩物”——莲花湾的超级大盘亚运城和智联汽车小镇……
现如今,炒房信仰逐渐坍塌,网红次新也陷入抛售,老黄埔的万科城市之光、富颐华庭、科学城的品秀星樾……这些投资客扎堆的楼盘,挂牌量骤增;
而同样存在次新房供应踩踏可能的,还有番禺核心区的万博和樾府、海珠区后航道的中海观澜府、以及不断增加供应的天河东……

2
第二个部分,是在售,或者即将入市的新房。
换句话说,一个是前两年卖出的地块,另一个,是未来一年内可能入市的地块。
未来的地块就不说了,现在判断不了哪里能卖得出去……
但近两年的土地是可以分析一下的。
这段时间,开发商在明显地“用脚投票”——
2020和2021年,广州的宅地成交都超过了80宗,每年的总建面都超过1500万平,而近两年,是这样的:
2022年,涉宅用地成交48宗,总建面大约890万平;
2023年,涉宅用地成交43宗,总建面接近640万平;
那么,到底哪里的土地出让数量更多呢?
一图读懂:

图片

和两年前相比,如今的新增供应有几个比较明显的变化:
1、 分区域来看,市中心的土地出让全面崛起。
比如说,天河区2021年还是土地零供应,这两年的供应量总和已经达到556万平,一跃成为全市供地量最大的区域,几乎相当于鼎盛时期的增城。
海珠区和荔湾区也有类似的轨迹,直接导致了天河东、海珠西广钢和花地湾附近的新房供应扎堆。
天河东广钢片区,不但地多,还叠加大量次新房入市,是产品和价格“内卷”的重灾区。
2、 对于相对没有那么核心的区域而言,土地出让量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黄埔区的土地出让量,两年腰斩,而白云和南沙是“脚踝斩”,最近两单上架又没有拍成功的地块,也来自这两个区域。
相对比较能卖地的区域是番禺,只缩量了一年,又恢复到2021年的水平了。
嗯,越秀地产在万博和创新城的集中押宝,居功至伟。
具体关于卖地的内容,也可以参考前段时间怼怼的一篇扒皮文→《卖地最疯狂的地方,原来是这里!

3
但市区的土地终究有限,加上价格高昂,大都是小块出让。
真正影响力拉满的大头,是旧改。
停摆近三年之后,广州的旧改大盘们纷纷开始冒头,正面“开卷”了。
我们盘了一下,冲在最前面的,还是当年的旧改重镇:
黄埔。
光是老黄埔一个片区,就有十几个旧改项目正在推进。
富颐华庭和富力新城还没收尾,而即将在今年首次入市的双沙村珠江村旧改,即将贡献的总建面大概在270万平左右。
光这个数字,已经相当于黄埔两年土地出让的总和了。
而再往东边走,黄埔新城这个计容面积400万方建面的巨无霸,还有大批货量。
转到科学城板块,合生中央城大盘在售,今年入市的萝峰村、华甫何村,拥有高达342万平的潜在供应。
而压力更大的区域,是知识城
在这个远离市中心的区域,购房需求不佳,但供应量超大——
今年有望首次入市的旧改项目包括何棠下和旺村南,两个项目一相加,建面高达500万平
在售的也不遑多让,光是汤村的学府上城就有264万平的待建面积,这会儿,只卖到第一期。
哦,还停工了……
另一个马上会被旧改大规模冲击的区域,是番禺
马上要开盘的万博城是里仁洞村的旧改项目,单个项目的建设总量达到500万平。
这个数字,即使在大盘扎堆的番禺,影响也是惊人的——
番禺区此前最有名的巨无霸项目广州亚运城,建设总量也不过500万平,从2012年一直卖到现在,还有新房在售。
而对于万博片区来说,这样体量的旧改,还不止一个。
新基村改造出来的旧改项目万博·珠江城,建面也超过了300万平
只有位于创新城的罗边村旧改——星河盛世锦城的体量稍微小一些,大概100多万平。

4
当然了,旧改的建面计算是复杂的,不但有融资区,还有复建区和一部分公建配套,所以,真实释放出来的商品房建筑面积,确实没有看上去那么恐怖。
以最近上市的万博城来举个栗子,官方口径是:
虽然建筑面积500万平,但融资住宅的建面只有104万平,只占整个旧改建面的20%。
这样一看,新增供应就小得多了。
但是,别忘了!
回迁住宅也是住宅,只要建在国有土地上,按照标准补了地价,一样也是可以在二手市场上交易的。
只是,这部分供应被转移到了村民们的手上,到底会以什么样的频率,在什么时候释放出来呢?
那就不好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