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晓丽
20世纪60年代,“枫桥经验”在诸暨枫桥镇发源,从此凭借“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成为了全国政法综治战线的一面旗帜。61年来,“枫桥经验”历久弥新,在实践中不断丰富、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更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我们不禁要问,何以“枫桥”?
“枫桥经验”的诞生离不开两个元素——基层和群众。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也是产生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的“源头”,而群众作为基层的主体,既是基层社会的参与者,又有着无穷的实践经验和首创精神,“枫桥经验”正是运用了这一点,让群众在基层治理中“唱主角”,努力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既要“守正”,也要“创新”,这是我们运用“枫桥经验”这把金钥匙解好新时代之问的“不二法门”。
守正,便是要守住“枫桥经验”的根和魂。党建引领是“根”,只有千方百计汇聚起基层合力,才能应对复杂的矛盾问题;以民为本是“魂”,基层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要让群众生活得更加舒心舒适。我们要充分运用好党建联盟、红色党委等体制机制,让党建触角延伸到基层社会治理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群众的聪明智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真正建立起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始终坚持法治思维,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促进政策统筹、资源统筹、平台统筹、制度机制统筹,构建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新体系。
创新,就要续写好“枫桥经验”的新时代篇章。当今社会多元发展,社会治理在实体社会基础上延伸到虚拟社会,人们的关注点也由传统社会生活发展到关注生活品质提升、公共空间拓展,构建新型社会关系等层级,对社会治理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充分利用互联网扁平化、交互式、快捷性优势,发挥5G、云计算、物联网等数字基建与社会治理相融合,积极构建服务感知、风险识别、多元协作的交互式数据治理体系,集聚、吸引和激发更多的社会创新主体,进而形成更大的网络效应,加快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
编辑:殷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