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廿二,将迎来农历5月“九毒日”中的最后3天,需要注意什么?

【未经授权,请勿搬运,需要开白请联系后台】
文 | 读书君
农历五月,在民间被视为一个特殊的月份,有“恶月”“毒月”的别称,而其中这个月中又有九天被视为特殊的“九毒日”。
图片
在这样一个毒月毒日里,民间认为有些事是不宜做的。
早在南北朝时,《荆楚岁时记》中就有记载:
“五月,俗称恶月,多禁。”
那么,都有哪些事不能做?需要注意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一、农历五月为何被称为“恶月”?
农历五月之所以被称为“恶月”“毒月”,主要源于这个月份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在古代,人们观察到五月是蛇、虫、蚊、蚁等毒物活跃的季节,这些生物不仅对人类构成威胁,还可能传播疾病。
图片
同时,五月的气候多变,时而炎热,时而潮湿,容易导致食物变质,引发瘟疫等流行病。因此,古人认为五月是一个充满“毒”的月份,需要特别防范。
生活在农村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每年到了入夏,也就是四月份清明节过了一段时间,天气慢慢变得炎热起来,雨水也多,潮湿又闷热,花生、玉米、稻子等庄稼作物茁壮地成长起来,虫子,毒蛇等动物也频繁出没了,尤其是到了端午节时。人在户外,稍有不注意,就可能被咬伤,甚至致残或死亡。
图片
在现代这样的医疗科技水平面前,人们对这些昆虫毒害都尚且还未能完全应付,何况是在过去那么医疗卫生水平落后的古代。加上当时古人的认知有限,对这样的月份充满了恐惧,便有了五月是“恶月”“毒月”的说法。
此外,从五行学说的角度来看,五月属于火,火旺至极。在这个月份,阳气达到顶峰,但同时也意味着阴阳之气的转换。这种转换对人体来说是一种挑战。
图片
此外,五月的气候多变,时而炎热,时而阴雨连绵,这种湿热交加的天气对人体健康是不利的。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这样的环境无疑增加了人们的生存风险。因此,古人将五月视为“恶月”“毒月”,并在这个月份里格外注重养生和防病。
二、哪九天为“九毒日”?
端午节,也就是农历的五月五日,被视为九毒之首,而在这个月份中,有九天被认为是五月中非常“毒”的日子,这九天被特别标记为“九毒日”,它们分别是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廿五、廿六、廿七。因为在这段时间里,毒虫活动更为频繁,人们需要面对的风险也更高。
图片
今日是农历5月的廿二,我们即将迎来了“九毒日”中的最后三天,需要注意什么呢?
三、“九毒日”期间哪些事情不宜做?
在“九毒日”期间,古人认为应该遵循一些特定的行为准则,以避免招致疾病和灾祸。有哪些事不能做呢?
1.禁欲
每年的农历5月,为天地之气交合之时。
《月记·月令中》中说“: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齐戒,处必掩身,止生色……定心气。”
图片
古人认为在这样的日子里,应禁欲,以免损耗精气神。
2.避免剧烈运动
五月天气炎热,阳气盛极,这时如此进行剧烈运动,容易引起中暑。为此,需要注意调整运动方式,避免过于剧烈的运动方式。
3.忌食生冷食物
五月湿热交加,食物容易变质,食用生冷食物容易导致肠胃不适,甚至引发疾病,需要注意饮食卫生。
图片
4.减少外出活动
在民间,农历五月有“躲午”的习俗。在“九毒日”期间,人们更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以免中暑,受病毒感染,被虫蛇咬伤等。
四、读书君说
总的来说,农历五月的“毒月”“恶月”观念,主要源于古人的认知局限。如今,经历了数千年的传承,这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已经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例如,端午节是农历五月的重要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挂艾叶和喝雄黄酒等,以驱邪避疫。这些习俗不仅富有娱乐性,更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图片
在今天看来,这些观念可能有些过时或缺乏科学依据,但它们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对生命的尊重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在“九毒日”期间,我们可以借鉴古人的智慧,注重养生、防病和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对此,你又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