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新语丨丁设李磊杨冬白潘微联展,上海抽象艺术在京呈现“激情瞬间”

上海是中国抽象艺术的发源地,也是中国抽象主义艺术发展的重镇,上海抽象艺术家近年的艺术动态更受到全国性的关注。昨天,“激情瞬间:上海抽象艺术四人展”在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幕,借丁设、李磊、杨冬白、潘微四位上海抽象艺术家的作品联展,带动南北交流,共同推动抽象艺术更好地发展。
图片
呈现抽象艺术展陈空间
不同于常规的展厅空间,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最高层高达10米,艺术家丁设带来的作品《迹-3》此前在上海展出时“顶天立地”,这次却让他直言,应该带更大尺寸的作品来更合适。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秘书长杨卫看到这是一个具有空间张力的展览,让观众走进了抽象艺术的空间。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艺术家李磊挥洒于画布上的“激情瞬间”。青田博物馆群总馆长贾方舟一进展厅就被李磊的色彩“控制”,在视觉上感受到了特别强的刺激,他看到艺术家用色彩完成了传统的大写意。
图片
而在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看来,李磊的画有很好的律动感,以水性的流动来补充油性的凝滞,生动展现何为气韵生动。尤其是《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等一组画作,将绚烂与平淡作对照,让夏可君看到了中国传统的阴阳的思维方式。
李磊自陈,在他的作品中比较强调个人的生命体验,比如展出的《不醉不休》就是他在酒后一气呵成了三幅作品,继而以此为名。画作的生命感扑面而来。丁设的展陈以黑白的纯粹方式带着观众回到水墨般的中式视觉体验,而他采用的媒介又是先锋的。这些书写性的视觉方式,将金属、布面油彩、水墨、数字艺术包括手工纸在整个展览中进行了呈现。
雕塑家杨冬白同样善于运用不同材料和技术探索物质形态和空间感的极限,他这次带来了两组作品参展,一组是以切片式的作品表现中国文人山水意境引申出来的表达,如《晨烟暮霭》,另一个系列是用金属膨胀构成的山水,如《阳光下》。这两类作品中他综合材料抽象的表现,将几十年的创作过程感悟到的涌动融入其中。
图片
在前期布展中,博物馆馆员葛秀支在和灯光师聊天,问他杨冬白的雕塑美不美?对方说:“美。”美在哪里?“他用了皴法。”调灯师傅说道。而在给丁设作品布展时,他说必须要用切光,在葛秀支愕然中,他继续说,因为要把作品的丰富性表现出来。
艺术家潘微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把文字作为自己绘画的语言,分离、打碎、组合,不停地叠加,有时候把汉字当作细胞膜、细胞核一样在画面里延伸。这次展出的是他近四五年里的作品,行走各个国家的旅途中,他把各地文化风俗和内心的情绪穿插进《年.月.日》的系列作品中。
图片
探索中国抽象主义之路
四位艺术家虽风格不同,却都致力于成就中国抽象艺术,从传统文脉中发掘寻找出一条新路。今后抽象主义到底怎么走?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研究员王端廷发现在极简主义之后,两个层面的东西值得艺术家挖掘,一个是形式元素主义,往点、线、面独立,比如李磊的作品在原有的抽象表现主义的绘画中出现了单色画,单色画就是点、线、面之面的放大和独立,这是形式主义之后再向艺术本体探索的一个层面或者一个方向。还有一个层面是材料主义,他欣喜地看到丁设除了抽象之外进一步做了材料的探索。
图片
“抽象艺术的语言一定要高级,不高级很多观众就在留言簿上写‘我家孩子也可以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郭晓川看到,四位艺术家的作品语言非常精致,难能可贵的是有新意。但他也遗憾道,迄今为止,中国没有一本关于中国抽象绘画自己的历史书籍,希望在这次展览的影响力下,吸引更多的批评家、理论家、美术史家来关注这件事。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学术研究部主任、策展人徐虹认为,上海的抽象艺术有其特殊的风致,它时尚、快捷、明丽,充满感性的魅力,表现出与都市的繁杂和快节奏协调一致的调性。她也希望多请北方的抽象艺术家来看作品,真正进行南北的交流。
展览将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展厅展出至8月25日。(新民晚报驻京记者 赵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