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进士出洋的故事

图片

118.台湾进士出洋的故事

近有台湾青年学者问我,台湾进士里有出过洋的吗?我见闻有限,记忆不全,只想起台湾进士陈梦球、蔡廷兰、丘逢甲、许南英有出洋的记录。

1.陈梦球奉旨赴朝鲜赈灾。陈梦球是清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二甲第31名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散馆(即在翰林院修业期满、考试合格)授翰林院编修,是台湾历史上的第一位进士和第一位翰林,即“开台进士”和“开台翰林”。1698年,陈梦球奉旨赴朝鲜赈灾。查《清实录》,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有吏部右侍郎陶岱等人遵旨“赈济朝鲜”的记载。陈梦球当年应是陶岱的随员之一。

2.蔡廷兰遇风随船漂至安南。蔡廷兰是清道光乙巳科(1845年)三甲第61名进士,是澎湖第一位进士,人称“开澎进士”。实际上蔡廷兰也是澎湖历史上唯一的进士。蔡廷兰中为进士前,有两次同风有关的经历,其中一次是遇风随船漂流出洋。1831年,澎湖继旱灾后发生“狂飙起沙碛”的风灾,蔡廷兰为作《请急赈歌》呈于当道,一时传诵,成为名篇;1835年,蔡廷兰参加福建乡试(俗称考举人)报罢,返程遇大风之险,随风随船漂流到了安南(今之越南)。因就其遇险经历和安南游历,写成《海南杂著》,《海南杂著》也是一出手便抢手的名篇。

3.丘逢甲赴南洋募款。丘逢甲是清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三甲第96名进士。1895年,丘逢甲参与为拖延割让台湾时间以待转机的“台湾民主国”的各项活动。事败后离台内渡,在广东积极兴学办学。1933年编纂的《中国教育年鉴》(第一次第六册),将丘逢甲列入全国“教育先进”名录(凡102人),并为之立传。该书《丘逢甲传略》记:“先生艰难缔造,躬往南洋募款,卒底于成”,说的是丘逢甲为兴学办学募款而有南洋之行也。

4.许南英两度游历南洋并终老焉。许南英是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庚寅恩科三甲第61名进士。1895年,许南英率台南义军抵抗入侵台湾的日军,直至日军占领台南、台湾全岛沦陷,始在乡人协助下离台内渡。为避日人进一步迫害,乃避走南洋,“在新嘉坡、曼谷诸地漫游,足够两年”(许地山《窥园先生诗传》),1897年回国。20年后,经由林尔嘉、林景仁父子推荐,许南英于1916年九月初九日启程南航,“至苏门答拉棉兰为张鸿南先生编辑生平事略”(许南英《窥园先生自定年谱》)。张鸿南(耀轩)是“苏门答拉棉兰城华侨市长”,是林景仁的岳父。在棉兰,许南英扶病编成张鸿南生平事略并为之撰序后,于1917年十一月十一日丑时病逝于棉兰寓所,寿六十三岁。


图片
图片


作者简介


汪毅夫先生,1950年3月出生,台湾台南人,历任上山下乡人员、邮递员、学员、教员、研究员、公务员和退休人员。学术著作有《闽台区域社会研究》等18部,300余万字。

图片
图片

主播介绍


肖璞韬,评书表演艺术家单田芳先生弟子,“京彩台湾”新媒体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汪毅夫先生著作《话说两岸》播讲者,文史功底深厚。曾参与改编单田芳红色经典评书系列《贺龙传奇》《少林将军许世友》《九一九演义》,参与《单田芳自选集》十部系列评书的文字整理,独立创作并播讲的评书作品有《海魂国殇》《血色苍穹》《铁流河山》《饮马天竺》《忠义沈炼》《荣华富贵》,并播讲经典评书《三侠五义(权谋版)》《水浒传》等。


栏目介绍

汪毅夫先生著作《联结两岸》,收录了作者2020年至2022年陆续发表在中评社、中评网上的282篇文章,是继其《话说两岸》《顾盼两岸》后的又一札记结集。

图片


《联结两岸》延续作者一贯的“学术段子”写作风格,在厦门大学陈支平教授看来,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史学术中“掌故札记”体例的最好传承,并引用清代学者钱大昕之语评价:“读之窃叹其记诵之博,义例之精,论议之和平,识见之宏远,洵儒者有体有用之学,可坐而言,可起而行者也”。


让我们通过单田芳先生弟子肖璞韬的评书演绎,结合《联结两岸》的字里行间,感悟海峡两岸方方面面的联结点:历史的、文化的、社会的和政治的,进而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推动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图片
图片


汪毅夫先生
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
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
对本专栏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