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南北协同发展,还需三区体制破边界。图为佛山东平河全景。
潭洲国际会展中心。
在地理意义上的“咸淡水交界处”,与发展意义上的双循环“交汇点”,粤港澳大湾区落子之初,就带有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基因。
作为湾区大平台,三龙湾诞生的背景,显然不再是佛山“自己玩自己的”。
其发展意义,远在地理版图之外,联动、带动五区协同发展,并与湾区兄弟城市形成要素流通、协同发展,是三龙湾的重要课题。
在此之前,三龙湾还面对一个重大使命:如何通过市级统筹和体制机制创新,形成三区五镇街之间的“向心力”,如果向内不能“破边界”,何以向“海”向“湾”乃至向世界开放融合?
这个问题,提出在五年前,但更摆在今天。
“散装”变整体,先行先试
事实上,“散装”的佛山,一直探寻破除障碍、聚合五区的抓手。
佛山新城的诞生正是基于此,但核心区域仍以镇街为“主战场”。2019年,“三龙湾”这一湾区平台落地,佛山在体制机制上,再次先行先试。
在大湾区整体规划发布两年后,2021年新春,广东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连续公布了1、2、3、4号文,其中3号文就是《佛山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发展总体规划(2020—2035年)》。一个聚合佛山三区五镇街的“拳头”、科创高地,指向东南方、面朝大湾区,扬帆起航。
体制机制是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基于“三区五镇”的组成模式,为推动各镇之间高效互联、融合发展,三龙湾管委会以专门的架构、专业的队伍、专注建设发展,区、镇的行政区划、财政管理体制、建设发展主体责任不变。
“当时的干部都是精挑细选的干将。”尤其是三龙湾管委会挂牌的前三年,引用一位基层干部的话:“当时是热火朝天,干部们敢干敢担当。”
对此,三龙湾还曾创造性地将“1+3”局镇协同机制升级为“1+3+N”模式,其中“N”是指区属各部门、三龙湾管委会各部门,“N”的加入彰显握指成拳、协同共进的发展决心。
记者观察到,“破边界”发展,彼时在顺德片区已有体现。由于聚合了顺德北部三大镇街,三龙湾顺德片区建设局负责推进三镇街的产业招商、路网联通,并牵头或推进了多个控规编制项目。
数据显示,在顺德片区2020年-2021年,片区建设局连续两年提前完成市下达的全年招商任务。同时,在会展南片区大力引入多个机器人及智能制造项目。2021年7月,位于三龙湾顺德片区8条道路通车后,裕和路(百顺道-永兴道)正式通车,至此裕和路最后一个堵点被打通,成功连接顺德片区的乐从、北滘、陈村三镇。
打通片区交通内循环的背后,意在加速各种优质要素流通。
2020年6月9日,佛山三龙湾一周年重大项目签约活动在潭洲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现场,15个项目完成签约,涉及广佛合作、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与综合开发等领域,总投资额352亿元。
三区五镇,能否“向心”
“对镇街来说,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内,首先要打通区域内的痛点堵点。市级统筹的力度和优势就体现出来了,打破边界、向外联通、形成合力。”一位区域观察者直言。
不同于国内多个科创平台从城市“边角料”重新开始的模式,佛山三龙湾诞生伊始,就是在这座城市地理中心,以及多个“最拿得出手”的区域,比如佛山新城、北滘新城、桂城三山等。
130平方公里的面积,虽然仅占佛山全市面积的3.4%,但成员都是“优等生”,怎么统筹协调?
回望过去五年发展,三龙湾的发展有“高歌猛进”,也有逐渐声量“式微”。三区五镇,有的乘势而上,也有的“原地踏步”。
禅城片区在纳入三龙湾之前就已经呈现出较为成熟的发展状态。相比之下,南海片区尽管面积较小,但与广州南站直接相邻,发展方向与三龙湾定位不谋而合,加之“一轴一带三极”产业发展格局的推动,南海片区作为“三龙湾”一员的影响力愈发强大。其中的三山片区更是“三龙湾”模式下毫无疑问的“尖子生”。
陈村也是如此。去年11月,2023粤港澳大湾区(顺德)美食文化周在陈村花卉世界举办,从大良“搬”到陈村,本不被广泛看好的这次美食节意外地出圈了。在行业观察者看来,这是陈村作为三龙湾面朝湾区“正前方”,基于区位、轨道交通等多重优势下的一次厚积薄发。
但相反,一些原本处于核心位置的镇街,比如佛山新城的“主战场”乐从,在三龙湾向东向南的趋势下,似乎从“前线”变成了“后方”。
向内,镇街自己的“活”还没干完,向外又如何激发其“合力”?
在观察者看来,三区五镇本就实力雄厚,近两年“各干各的”局面再度明显。
从单一片区来看,从副区长统筹到镇街主官推进的结构,也对跨区域协同和整体统筹提出了新的挑战。
“很多平台都是如此,蓝图和愿景都是好的,但干着干着,就从市级或者区级降成了镇街一级。”一位基层干部直言。
做“加法”,还是“乘法”
到底是禅城+南海+顺德,还是禅城×南海×顺德?
这其实是三龙湾一直需要面对的问题。
“破边界”的目的,就是促进要素流通、形成产业合力和整体竞争力。
首先,在城市竞争力上,关注三龙湾“如何被看到”的问题,实际上也是佛山在湾区的“显示度”如何的问题。
“需要形成发展共识,这很重要。”马向明直言,时代在发展,按照原来的方式推进产业和招商力度已经不够,招商引资“以快为先”的决策方式是镇街的优势,但现在需要的是综合实力与支撑。佛山要以城市平台和“品牌”,才能跟湾区城市甚至世界“对话”,才能吸引人才和要素的集聚。
这一观点得到胡刚的认同。
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刚提出,广州在环市路、东风路和中山路之后,被认为是“第四条商业大街”汉溪大道。汉溪大道向东经过万博、长隆后与大学城和科学城连接并计划连通东莞,向西就是广州南站和佛山三龙湾。“广州地铁7号线也已联通广州大学城与三龙湾,人才和要素流通方面,我们是否真正借到力?”
其次就是产业竞争力。
“三龙湾”自设立初期,就不可避免地被拿来对标东莞“松山湖”。
纵向来看,“松山湖”的发展也是经历了很多版本的改革。从2001年东莞提出创设“松山湖”科技园区,到如今成为成熟的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十大核心创新平台之一。从发展方向的探索上,“松山湖”也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但在一以贯之的市级统筹力度下,松山湖“跑出来”了,并实现了企业和平台的“双向奔赴”。
“松山湖的管理模式相对简单很多,市管辖的体制下,工业园区的职权要明显高于任一镇街。”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世福在提到“松山湖”的体制机制时,对市管辖的体制模式给予高度肯定。他还强调了龙头企业的牵引力:“华为的进驻不仅将松山湖推到更高的知名度,更是一种相互成就。”
事实上,这方面三龙湾的“家底”也不俗。南海片区依托季华实验室打造信息装备制造千亿级产业集群;顺德北滘的世界500强美的集团、“世界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库卡都在这里。
“大咖”集聚的“三龙湾”还缺什么?
“比如机器人和低空飞行器,一定是未来发展的关键。顺德北部片区加季华实验室,再加上整个三山新城,机器人这件事还能干多少?低空飞行器还能干多少?能不能让禅城与顺德隔着东平水道形成协同,在东平水道南北两侧分别布置某一个产业的不同功能?”王世福直言,佛山本身就有很好的制造业基础,有世界500强美的集团,禅城也多次提到制造业的战略重要性。“三龙湾要引领佛山产业升级,就要跨边界协同形成集群效应”。
对三区五镇街来说,无论是城市品牌还是产业竞争力,都需要做“乘法”,而不是“加法”。
湾区经验,如何“破题”
佛山在地理位置上不靠海,缺乏直接的海港优势。在“黄金内湾”100公里纵深的东西两岸,三龙湾承载佛山“东南大门”的角色,这是全面拥抱大湾区的唯一方向。
过去发展成绩有目共睹,未来发展如何进一步“破题”?
多位规划专家、城市观察者和基层干部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给出三个关键词:市级统筹、市场力量与“破壁”融合。
“要把三龙湾战略持续下去,这是佛山的根本性战略。”胡刚认为,要把三龙湾做起来,就要以“一把手”工程力度推进,加强市级统筹。
“从长远来看,一个成熟的科技园区的发展就是跨越成为一个行政区的过程。”胡刚认为,将科创和社会管理融为一体,也是“三龙湾”正在探索的方向之一。通过成为行政机构,这个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将更加稳定,有人来统筹管理,才能推动其持续发展。例如,深圳光明区原本也是一个功能区,后来发展成为行政区后迈上了新台阶。
过去五年发展,市场力量在三龙湾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马向明认为,相对“模糊”的行政边界和放权,从另一方面来看也是“三龙湾”的优势。“若能通过有效的协商机制,把市、区、镇这三级政府,加上企业、组织和市民,更好地组织和融合起来,把强大的市场活力充分发挥出来,这未尝不是一种新的探索和样本”。
“粤大湾区〔2021〕3号文”特别提出,三龙湾到2035年的目标是,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消除,开放型经济向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迈进。
这方面,过去五年大湾区发展,兄弟城市的发展路径也给佛山提供了有效借鉴。“破边界”、组团式发展的格局,已成为大势所趋,体制机制的障碍壁垒不断被突破。
“大湾区给我们的启示就是要破‘壁’,进一步扩大连接世界的‘外循环’市场。同时,对佛山来说,我们本身服务‘内循环’的优势也没有丢掉。”王世福表示。“佛山要步履坚定一些,要坚持以市级治理和改革能力,打破镇与镇形成的边界。”以大湾区多地发展样本为例。在大湾区发展的机遇下,城市行政边界地带过去都是“边角料”,但现在东莞与深圳、深圳与香港的协同,都是在边界产生重大新机遇,而非传统中心区。尤其是横琴,在珠海和澳门之间的协同走了一大步。
“佛山建设三龙湾的初心就是希望三个强区共同引领佛山向着湾区去抓住新机遇,这是战略增量的区域概念,要把握这个‘增量’,就要学会把自己的边界打开。”王世福说。
大湾区城市之间的“破壁”,给佛山五区协同带来启发和经验。当前,佛山也正以前所未有的市级统筹力度,发力“百千万工程”建设,建设“中部强核”与东南西北的联动发力的产业格局。
握指成拳、“破圈”向湾区,更大力度推动佛山制造连接世界市场,是三龙湾乃至整个佛山的机遇和担当。
监制:刘岸然 谢江涛
策划:李平 何惠文
统筹:路漫漫 黄亚岚
采写:南都记者 路漫漫 孙振凌 见习记者 王倩 唐宇松
摄影:南都记者 郑俊彬
视频:南都记者 陈斌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