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黄慧仙
不做家务,不课外培训,但是陪着孩子学习、运动、玩耍,观察孩子的习惯并引导调整……“00后”女生刘倩,前不久在杭州踏入了一个新兴职业领域——儿童成长培训师。在她眼里,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家教,这个职业的意义,正在于当家长无暇顾及时,由第三方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陪伴,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陪伴师的培训课程。 受访者供图
当前,随着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批新职业,进一步拓展了就业空间。
据统计,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179万人。如何发掘新的就业增长点,扩大就业容量?转变就业观念,有哪些好的思路?如何形成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长效机制?近日,在浙江省政协举行的以“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扩大就业”为主题的民生协商会上,这些问题成为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一高校就业洽谈会现场。 视觉中国图
新职业释放海量就业机遇
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拟增加19个新职业、29个新工种。此次拟增加的19个新职业中,“数字职业”约占一半。
入选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集聚全省超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核心企业……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来看,杭州与“数字职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省政协委员、杭州市政协主席马卫光看来,2023年,杭州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实现营收18737亿元,增长7.9%,带动就业态势十分强劲。“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将是杭州吸纳百万人级高质量就业的新经济和就业空间。”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余杭区人工智能小镇。 视觉中国图
算力是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随着传统产业智能化、数字化转型稳步推进,对算力的需求持续提高。马卫光建议,支持杭州打造算力强市,培养一大批高水平算力工程师群体。以杭州为中心构建全省可调度算力环形网,以一张网集约调度政府公共算力、企业商业算力和边缘算力,形成跨地区算力调度、交易结算、收益分配等协同机制。
在法院法律文书寄送业务上,全国政协委员、省法院副院长朱新力同样看到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创造新就业岗位上的潜力。
到法院打官司,当事人、律师要收寄大量书面材料,所以法院一直是邮政公司的大客户。“2019年省法院打造‘智能送达’应用,大大节省送达费用;此后,为了解决书面材料电子化及编目处理过程中不够精准的问题,法院与省邮政成立数字服务中心,专门从事电子卷宗编目的新岗位又出现了。”朱新力说。
对于人工智能是否会抢人“饭碗”这一担忧,朱新力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虽然会替代部分劳动,对法律咨询、医疗诊断,甚至邮递员等行业产生影响;但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也会创造新的岗位,有的需要具备数据科学、人工智能芯片生产等领域的专业知识,但也有像法院电子卷宗编目员等专业要求相对没那么高的岗位。
以“数字职业”为代表的新职业正释放出海量就业机遇,成为众多劳动者的事业新平台,且仍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广袤乡土,大有可为
白板上可爱的漫画和各色随性的字体,几只懒人沙发,简洁的办公桌,在安吉余村数字游民公社,一股浓郁的青春气息就铺面而来。设计师、程序员、自媒体人、自由译员、摄影师、编辑……这里的人身份各不相同。卸下大城市里的繁忙生活,告别通勤拥堵,逃离996,没有打卡签到,拿起电脑移动办公,这种新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年轻人追捧。
“入住须满7天,6人间一个铺位每月只要400元,单间2000元每月,我们只是社区平台搭建者,不做前置筛选,让更多年轻人可以选择在此驻留,也为乡村带来用之不竭的人力储备。”余村数字游民公社主理人许崧说。
在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乡村图书馆前,年轻人正在玩飞盘。 新华社图
从年轻面孔在乡村的逐渐增多,到各种“时髦”行业在乡村兴起,在省政协委员、安吉心之梦儿童康复中心园长王学芳看来,在推动青年返乡入乡就业创业上,安吉的经验值得借鉴推广。
在浙江,美丽整洁的乡村环境,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完善的基础设施,正成为众多年轻人入乡创业就业的理由。
王学芳说,各地可立足自身基础,打造青年人向往的理想办公地,将乡村闲置资源华丽改造成为“大自然工位”,将风景变产业、美丽转化为生产力,将生态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有效路径,吸引大量青年聚集,实现闲置资源变资产、负债到增值的转变。
互联网营销师、民宿管家、农业经理人、乡村规划师……当前,广大乡村正不断涌现一批新职业。这些新职业,刷新了人们对农村的传统印象。
广袤乡土,大有可为。《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近5届本科毕业生半年后在“农、林、牧、渔”行业类就业的比例呈上升趋势。除大学生外,返乡入乡创业人员也越来越多。据农业农村部数据,从2012年到2022年底,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累计达到1220万人;据《“十四五”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到2025年,这一数据将超过1500万人。
形成促就业的长效机制
对于新职业就业者而言,如何保障自身合法权益,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在与会委员们看来,完善与新职业相配套的职业规范、评价、培训等系列措施,将有助于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为劳动者拓展新的更高质量的职业发展空间。
“新业态就业不同于传统就业,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能完全适用劳动法。”省政协委员、省律师协会专职副会长陈三联说。
陈三联建议,一方面要推动劳动基准法的立法工作,把所有从事社会化劳动的劳动者通过分层分类悉数纳入法律的调整范围;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平台网络等新业态企业与劳动者明确双方的用工关系,签订权责清晰、内容规范的劳动合同、新型用工关系协议或其他民事协议。
放眼全国,为支持和规范发展新业态及灵活就业,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多地出台了相关政策举措。如江苏创新职称评价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兴领域人才,明确职称评审专业动态调整,探索将数字经济、养老护理等新职业纳入职称评审范围。而浙江则试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评估机制,推行新就业形态劳动定额标准,发布典型新就业形态行业用工示范文本。
强化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将“职工上大学”等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向新产业新业态劳动者倾斜,鼓励职业技术学院和应用型高校建立更多适应新业态需要的实训基地……此外,不少委员还将视野聚焦在加强新业态职业技能培训上,以助推人才培养长效机制的建立。
相信在未来,随着企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支持就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新业态及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将不断完善,最终形成稳就业的强大合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