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太空 · 网罗天下 | 毕业典礼上,学生研制的这个“脱稿神器”火了

图片
 今天是太空与您相伴的【第2256期】

 天气预报 

北京,23℃~35℃,晴。西南地区东部至江南中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雨,其中,安徽南部、上海大部、浙江北部、江西北部、湖北南部、湖南北部、四川盆地中南部、重庆中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暴雨或大暴雨。

小太温馨提示:持续性高温天气可能对基础设施、人体健康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建议大家尽量避免在高温时段长时间户外活动,做好防暑降温措施。如果出现中暑症状,应立即转移至阴凉地带,少量多次补充含盐饮料,适当使用清凉药品,情况严重需及时就医。

图片




 微信热点 

毕业典礼上,学生研制的这个“脱稿神器”火了!

近日,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毕业典礼上,校长包信和院士使用博士毕业生研制的“空中成像提词器”实现“潇洒脱稿”演讲。这款空中成像的“神器”能将演讲稿在空气中清晰成像。


据了解,这套设备搭载“无介质空中悬浮成像”技术,可将常规提词器的提词界面于空中直接成像,不依赖其他实体显示介质,仅正面使用者可见,具有较强的私密性。

来源:“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学生研制的“脱稿神器”无疑为毕业典礼增添了一抹亮色,也为我们提供了对未来沟通方式的新视角。不少网友惊呼:科幻大片中的景象真能实现啊!




 微博热搜 

●小学生把马头琴演奏出万马奔腾的气势

近日,内蒙古,兴安盟红城小学的同学们演奏马头琴。据介绍,学校发布了马头琴课程指南,每周设置一节马头琴课,让孩子们了解民族文化。通过课程,同学们也能感悟蒙古马一往无前、敢于担当的精神品质。

马头琴合奏太燃了!如果不是看到画面,谁能想到这是一群小学生演奏的音乐呢!马头琴作为蒙古族的传统乐器,不仅是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精神内涵。在学校开设马头琴课程,不仅让学生们在技艺上得到培养,更重要的是在精神和文化层面上,为孩子们植入了民族的根和魂。




 抖音热榜 

●下个月,巴黎见!这些奥运老将即将出征巴黎

巩立姣,将5战奥运;马龙、汪顺、谢震业,将4战奥运;孙一文、石智勇、刘洋、李越宏,将3战奥运。今年30+的他们,用拼搏写下“奋斗者永远年轻”。距巴黎奥运开幕还有1个月,中国国家队正在集结中!

巴黎奥运会开幕式定于当地时间2024年7月26日19时30分,即北京时间7月27日凌晨1时30分开始,届时将为广大体育迷带来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同时也祝福我们的老将和小将们在巴黎的赛场上继续书写辉煌!



●中国对这3国试行免签政策!

为进一步促进中外人员往来,中方决定扩大免签国家范围,对新西兰、澳大利亚、波兰3个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试行免签政策。

图片

此次扩大免签国家范围的决策是一个积极的国际交流信号,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友好姿态。另外,小太提醒,2024年7月1日至2025年12月31日期间,上述国家持普通护照人员来华经商、旅游观光、探亲访友和过境不超过15天,可免签入境。上述国家不符合免签条件人员仍需在入境前办妥来华签哦。




 B站热榜 

笑着进去,哭着出来。华夏文明的厚重,你在这里可以窥得答案。

“呀哈比比(意为‘好朋友,好兄弟’),我是你们的好兄弟老王!”这位来自伊拉克的美食博主艾哈迈德·穆罕默德·贾巴尔,中文名字叫王立轩。镜头前,他总是穿着西装,用略带口音的汉语开心地与大家打招呼。近日,老王在河南游玩时拍摄的一期短视频登上B站热榜,引网友关注。

up主老王在接触中国文化遗产时,从初步的好奇和兴奋到后来的深思和感伤,这也不是老王第一次为中国的风土人情而落泪,了解老王的人都知道,他出生在战乱的伊拉克,他的故事让人看到了战争的残酷,也感受到了和平的珍贵!



 知乎热榜 

嫦娥六号已携带月背土壤返回,你对此有哪些期待?

2024年6月25日14时07分,嫦娥六号返回器准确着陆于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工作正常,标志着探月工程嫦娥六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这次嫦娥六号携月背土壤返回,你对此有哪些期待?

随着嫦娥六号返回器返回地球,人们期待这些来自月球背面的土壤样本能够为科学界带来新的研究成果。科学家们将通过详细分析这些月壤的结构等特点,进一步揭开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纱。这不仅有助于深化人们对月球自身的认识,更可能为未来的月球探测甚至长期驻留提供重要参考。

九天揽月,嫦娥归来|《下一站月球》MV纪念中国探月20周年

跨越二十载,中国探月工程书写辉煌篇章。从嫦娥奔月到玉兔漫步,从绘制高清全月图到月背携土归来。每一次奔赴星河,都是对未知的无畏挑战;每一次载誉归来,都点燃了国人探索宇宙的壮志豪情。纪念中国探月工程20周年,新华网推出《下一站月球》原创音乐纪录片,致敬一代代探月人九天揽月的勇气和探索不止的雄心。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自古以来,月亮就高悬于空,远离尘世的明月引发着人们的无限憧憬,成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中国探月工程20年,取得了“绕、落、回”的巨大成就,我们的探月人一路披荆斩棘,为人类月球探索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作为青年一代,不论在什么岗位,都应该学习探月人的精神,树立远大目标,脚踏实地,向着目标勇毅前行!

来源 | 我们的太空(ID:ourspace0424)

编辑 | 李文辉

校对 | 刘心继

主编 | 张文军
副主编 | 麻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