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邓辉林
这些天,各地2024年高考成绩陆续放榜。诸如《男生考706分妈妈喜极而泣》《首位高考屏蔽生出现,考生淡定表示想去清北》之类的新闻,迅速冲上热搜,又一批高分考生跃入公众的视野。
有人质疑,这不是在炒作高分考生吗?
“炒作”是个贬义词,词典将其解释为“借助媒体反复进行夸大、不切实际的宣传,以扩大影响”,啥事情沾上这个词都会变味。但是,把高分考生的成绩如实报道出来,这能算是“炒作”吗?
到底怎样的操作算是“炒作高分考生”,暂时还没有明晰的标准。举个例子,一所高中出了一名高分考生,校方邀请了多少家媒体进行报道算是“炒作”?如果校方并未主动联系媒体,而是各路记者闻讯后蜂拥而至,这算“炒作”吗?没有标准,谁也没法衡量哪一种操作算不算“炒作”。
教育部门曾经发过通知,严禁教育行政部门、初高中学校宣传中高考状元、升学率或公布中高考成绩,严禁相关媒体、培训机构、中学、个人炒作“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高分考生”“复读生”等信息。接下来,教育部门还有必要进一步明晰“炒作”的行为界限,这样才能增强禁令落地的可操作性。
高考也是一场大型的同台竞技,又关系到千家万户,其结果比很多体育赛事更加引人关注。对高分考生的适度宣传,既能满足人们的好奇心,也能借高分考生的备考经验为未来的高考考生提供帮助。媒体对于高分考生的适度报道,说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也并不为过。
那些纯粹出于利益驱动的对高分考生的宣传,是不是该禁?一些培训机构宣传某某“学霸”或“状元”曾在自家机构接受培训,以此招揽生源,有些本来和高分考生八竿子打不着的商家,比如房地产商、酒楼,向其赠送房产、免费提供喜宴,如何对待这些上赶着捞好处的操作,也需要有个说法。
实现“不炒作高分考生”,一个重要的前提是公众摒弃“高考决定论”和“唯分数论”,对高考分数有一颗平常心。这涉及到年轻人成长成才渠道的拓宽、用人单位招聘条件合理化等多个方面,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一个社会中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平视高考分数,高分考生才不会引起过度围观,“炒作”也就失去了赖以滋生的土壤。
图片:视觉中国
编辑:赵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