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会联动,云南省民俗学会秘书处落户西南林大

  云南网讯(记者 杨之辉)6月25日,经云南省社科联批准,云南省民俗学会秘书处正式落户西南林业大学。省高校、社科、民俗等代表参加了当天举行的授牌仪式,省民俗学会同时为2024年“寻找家乡的年味”征文获奖者代表颁奖,举办学术讲座,同向共论共研新形势下民俗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创新发展。
图片
  西南林业大学党委副书记魏宏介绍,西南林业大学充分发挥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四大职能,形成协同育人的教育教学大格局。学校成为全省本科高校中成立社科联的单位,有了一批团队、项目、成果,逐渐在全省有了学术话语权。
  云南省社科联副主席邹文红表示,以省社科联为业务主管单位的省级社科学术社团已经发展到121家,加强社团建设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推动社团在做好学术研究的同时,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走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向智库型社团转变。云南省民俗学会成立以来,致力于云南各民族文化的研究和开发,推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举办了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活动,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决策咨询建议,是我省成绩显著的中坚团队。希望省民俗学会继续发扬成绩,加强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的创新创造,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发挥好领头羊的示范作用。在传承保护、开发利用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积极提出对策建议,在推进云南高质量发展中展现自己的价值。
  今年年初,云南省民俗学会面向全国举办了2024年“寻找家乡的年味”田野调查有奖征文,邀请高校等科研机构青年教师、大学生、研究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者,对民俗文化感兴趣的返乡青年记录正在发生的年味,书写还在感动的年味,讲述已经逝去的年味,为家乡的年味代言。云南省民俗学会会长木基元教授谈及征文活动初衷时称,无论在东北还是西南,海内抑或海外,城市或是乡村,线上以及线下,年味是中国人过春节的“灵魂”。民俗学会开门办会,以“年味”为切入口,聚焦变化中的城乡,动员和鼓励广大学者深入基层、投身火热生活,让学问接地气、有烟火、有见解、具理性,非常有意义。今后将力争办成学会的传统项目,继续聚合高校内外、学会上下的磅礴力量,为民俗文化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而努力。
图片
  据介绍,“寻找家乡的年味”的征文共收到论文报告、影音作品、文学等365篇。评审专家认为,此次征文活动有四个特点:第一,地域多样性尤为显著,作品除云南省外,还包括了全国20多个省区市,展现了广泛的地域文化和年味习俗。第二,传统民俗与现代视角的融合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既有对传统年俗的追溯与记录,也有对现代社会中过年习俗变迁的思考。第三,许多作品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和记忆,从个人家庭角度出发,反映出独特的年味体悟。其四,细腻的情感描写与生活画卷也是作品中的一大亮点,生动地刻画了春节期间的生活场景和人情风貌,通过平凡的细节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年的热忱。
  全国的征文作者们在投稿中对变化中的中国“年味”进行了充分的田野调查、参与观察,提出了紧扣时代进行传承创新的深沉思考。一等奖作者云南大学李顺意在《记录眼中的龙年年味》时感悟说,“各大视频软件都成为了人们所信赖和记录生活的不可缺失的一部分,翻开他们的手机软件仿佛成为了他们记录自我生活的一本册子,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成为了曾经的过往和美好的记忆。开直播这股潮流确实给了很多人发展的机遇,让人们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和丰富多样。”甘肃省陇南市成县工商联牛旭斌在谈及《陇南年事·超常喜乐的过年》时写道,“村庄里停着陕、鄂、新、沪、粤、津、皖、苏、川、渝等地牌照的车,从夏家塆走远的人,无论衣锦荣华,还是丢盔弃甲,终有一天,他们不用导航,也一定能沿梦中的小路,折返,归乡。”更多的民俗学者在征文中体现了对民俗文化发展的思考:参与这些传统活动的主要还是老年群体,年轻一代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效地传递给下一代,未来需要我们寻找更具吸引力的传承方法,以激发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