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海博物馆东馆将于6月26日起重新向公众开放,新增10个展厅及互动体验空间。
2.其中,陶瓷馆、玺印篆刻馆、玉器馆、货币馆四个“中国古代艺术通史系列”常设展厅成为亮点。
3.除此之外,考古馆“考古上海”展和陶瓷专题馆“China·世界:陶瓷与中外交流”展两个专题展厅也吸引了大量观众。
4.古代文明探索宫、数字馆“山水江南”展、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文创旗舰空间等四个互动体验空间为观众带来丰富的体验。
5.上博东馆的展览设计注重通透性和观众体验,展示了上海博物馆在文物保护修复和科普教育方面的努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陈新怡
亲手触摸清代康熙时期的釉下彩青花瓷瓶、158斤的新疆和田玉籽料,是什么感觉?
重走今年高考历史卷中瓷器的全球流动路线,领略生动而全面的贸易陶瓷史教科书,是什么体验?
亲身感受“水下考古”“田野考古”,走进真实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室,体验博物馆人的一天,又是怎样的经历?
经过一个多月紧锣密鼓地施工、布展,将于6月26日起重新向公众开放的上海博物馆东馆,将新增10个展厅及互动体验空间,包括陶瓷馆、玺印篆刻馆、玉器馆、货币馆四个“中国古代艺术通史系列”常设展厅,考古馆“考古上海”展和陶瓷专题馆“China·世界:陶瓷与中外交流”展两个专题展厅以及古代文明探索宫、数字馆“山水江南”展、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文创旗舰空间等四个互动体验空间等。
展馆之多,文物之全,怎么看,如何看?
作为首批参观上博东馆的媒体,我们率先去探了班,先提前预警,这是一场拉练。
拉练到什么程度呢?
即使给所有展厅的策展人10分钟,用掐表的方式,让他们用rap般的语气讲出展览所有最精华的部分,从东馆2层一路走到4层,我们从上午10点也整整逛到了下午2点多,不喘一口气。
更何况,还有许多策展人觉得宝贝没有讲完:”再给我一分钟,多让我讲一件”,这句口头禅成了常态。逛完之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还用了一句时髦的话,问大家:“city不city?”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以下是记者沉浸式的看展笔记。
亲手触摸清代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瓶
3、2、1……
上海博物馆东馆3层,“陶瓷馆:中国古代陶瓷展”门口,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等待卷闸门缓缓拉开。
在仿造拉胚工艺制作的棕黄色序厅墙上,白色的“中国古代陶瓷展”7个字格外醒目。
先别急着走,如果仔细看这7个立体镂空字,会发现,它们竟然都是烧制出来的陶瓷做的。
这可不容易,据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副主任彭涛介绍:“这些字是先通过3D打印之后,再拿去烧制的。但烧制的时候,瓷做的字体一受热就会不受控制地左右拉扯,笔画也会歪歪扭扭。可以说,这7个字的成功,是堆积成山的失败品累积而成的。”
随着彭涛的脚步,紧接着往里走,一个全玻璃、巧思各异的通透展厅让人眼前一亮,同行人开玩笑说:“治好了我多年的近视。”
在人民广场陶瓷馆原有体系框架的基础上,这次东馆展览分为7大板块,遴选出558件/组具有代表性的馆藏精品,其中近50%的展品为首次亮相,展品总数增加了近百件,堪称一部中国古代陶瓷的“通史”。
“馆很大,文物也很多,我们尽量将馆设计得通透一点,包括很多展柜都是悬浮的、没有任何支撑的,能够让展厅看起来更加干净、整洁、通透,让观众的疲劳感能够消失一些,能不被打扰地从头看到尾。”彭涛说。
文物这么多,有什么推荐?
彭涛列举了几类:写满诗词的唐代长沙窑、重点C位的宋代官窑、绘满戏曲小说故事和文人画的明末清初民窑……后者存放在螺旋形的玻璃柜子里,观众可以站在柜子中间欣赏瓷器的具体细节,而且,非常出片、好拍。
当然,最重头的某过于触摸文物标本互动区。
陶瓷碎片可能有人摸过,真正康熙时期的青花瓷瓶,大家上手摸过吗?
经过专业评估和特殊保护处理,在确保安全和完善相关举措的前提下,大家被允许触摸一件清代康熙时期釉下彩青花瓷瓶,这也开创了国内同类展览的先河。
要选一件能让观众触摸的展品,也有讲究。
第一,不能是粉彩或者五彩瓷器,不然图案容易摸掉,最合适的便是青花瓷。
第二,瓷器的瓷胎不能太薄,要选择胎骨较厚的瓷器,更加稳定,不容易破碎或者受损。
第三,瓷器的底座要便于固定,瓷器本身也需要带有典型的特征。
选了半天,便是这件清代康熙时期釉下彩青花瓷瓶。
记者上手摸了一下,光滑细腻,旁边有人轻戳了一下,还会发出清脆的声响,至于会不会倒,目前底座固定坚实。
“通过触摸文物标本,能够让观众更加深切地领悟到文物的质地和工艺的细腻,从而欣赏文物的价值,获得前所未有的多感官体验。”褚晓波说。
值得一提的是,在瓷器说明牌上还配有盲文说明牌,这也是上博在为视觉障碍人群提供服务的暖心一角。
1888枚真钱币组成的艺术装置
迈入“货币馆:中国历代货币展”展厅,第一个抓住大家眼球的莫过于1888枚钱币组成的艺术装置,往远处看,是一个方孔圆钱典型的中国古代货币造型,往近处看,嗯,是真钱。
“这个装置反映了中国钱币主要的特点和特色。从古代到当代,钱币的本质,都是作为交易媒介所存在的。”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吴旦敏说。
货币馆展示馆藏钱币6000余件,总量为原展陈的近两倍,是上博东馆展示文物数量最多的常设展厅。
眼花缭乱的钱币,随便拿出一件,都能亮瞎眼,那么亮点在哪儿?
吴旦敏特地提到了两宋时期,作为中国古代货币发展的繁盛期,在当时,货币的数量达到了历史巅峰:“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货币从数量和形制上发生的变化,同时,每一位皇帝基本发行了哪些钱币我们也展柜中做了呈现。”
除此之外,还有明清时期,明代在国家行政和市场推动的双重作用下,白银终于转变为国家法定货币,到了清代才真正成为社会主要使用的货币。
这意味着,在明中期之前,普通老百姓根本接触不到白银。在展览中,大家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银元宝,但和影视剧中间凸起的元宝不同,有些银元宝中间凹陷、两头翘起,仔细观察,上面还刻有铭文。
除了保持原有通史陈列中的绝大多数展品继续展出的同时,据吴旦敏介绍,展览新增了民国时期货币和革命根据地货币两部分内容,增加了两百多件纸币文物,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初期军用票、民国初期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兑换券,各省和地方金融机构发行的珍贵纸币,以及大革命和二次革命时期的珍稀票券等。
“这些新增纸币藏品也是上海博物馆首次在常设展中展出,也是这次的亮点。”褚晓波说。
亲手衡量158斤和田玉,细看玉琮纹饰
来到“玉器馆:中国古代玉器展”,大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入口处找那块重达158斤、未经人工雕琢的新疆和田玉籽料——开摸!
羊脂白色的新疆和田玉籽料,摸起来滑溜溜的,上海博物馆工艺研究部副主任谷娴子透露,和田玉下方还有小籽料:“大家可以摸一下,感受一下。”
走完整个玉器馆,可以发现很多布展上的小巧思。
比如展厅中心柜的照明。很多博物馆的中心柜往往采用顶灯照明的模式,对精细的玉器来讲,会产生纹饰看不清楚的小缺憾。
“上博东馆这次采用了微型聚光灯侧面补光的方式,对展品纹饰进行提亮,以便观众清楚地看到玉琮上的细节和纹饰。”谷娴子说。
的确,小射灯一打,玉的质感、润泽感就出来了。
除此照明之外,展览中的重点展品还配有拓展性的数字导览,辅以线图、拓片、使用复原图或动画,以及同期其他门类的相关艺术品等。
粗略统计了一下,展厅内配备有3处投影以及4部动画视频,多角度地讲述了玉的发展历史和文物的故事。据谷娴子介绍:“这些动画前后打磨了近2年的时间,很多画面都是采用手绘的形式,在尊重学术的基础上,多了一些有趣的内容阐释,比较符合Z时代小朋友们的喜好。”
除了欣赏各式各样精美的玉器之外,各类玉器的用途,这次在东馆的展厅也有了具体的呈现——
西周的玉项饰、玉组佩是如何联缀在一起的?
剑首、剑格、剑璏、剑珌……这些玉配饰是如何装饰于佩剑之中?
不同形状、颜色的玉又是如何和元代《射雁图》、五代《丹枫呦鹿图》产生联系?
想要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妨来玉器馆亲自看看。
呈现两个通史的玺印篆刻馆
作为海内外第一个中国印章专题陈列馆,1966年开放的上海博物馆中国历代印章馆,在展陈逻辑与陈列方式的科学性和学术性一直是印章陈列的典范。
那么,这次在上博东馆全新亮相的“玺印篆刻馆:中国历代玺印篆刻展”又有什么特点?
据上海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孔品屏介绍,在新陈列中,展览首次将中国印章的发生与发展置于世界古代文明印章主要起源体系的大背景下,设立“印章的主要起源体系”专题。
除了能看到咱们黄河流域的早期印章之外,还可以看到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早期印章,以四大文明古国的印章为背景,中国历代玺印篆刻通史陈列徐徐展开。
逛完展馆,可以发现,不同时期不同用途的玺印,呈现出的是中国朝代政治制度的不断变迁。
嗯,很适合初高中的家长们带着孩子们过来学历史。
在这里,可以从各式各样的地方印玺中看到郡县制、书同文的秦汉历史,可以从唐《请纸牒》文书上的“西周都督府印”一窥唐朝地方制度,也可以从南宋赵构《赐岳飞手敕》上的手书画押领略皇帝的纠结。
需要指出的是,往往一个展馆展出的是一个通史,但在玺印篆刻馆中,呈现的却是两个。
一个中国玺印通史,还有一个是中国篆刻通史。
因此,在玺印篆刻馆中,大家还可以饱览各色印章,比如北宋钱世瑞木质组印,15件,黄杨木,非常珍贵。
用孔品屏的话来说:“我们以前一直放在库房,只拿一颗出来,这次把它们全部请出来了。”
重走高考历史卷中瓷器的全球流动路线
今年上海高考历史卷第一道24分的大题,考的是“瓷器的全球流动”。
考完之后,褚晓波特别激动地发了条朋友圈:“今年上海历史考卷这个题目,是直接从上博’对话世界’系列第一个展览’东西汇融’里出的。”
错过“东西汇融”不要紧,但千万不要再错过陶瓷专题馆推出的“China·世界:陶瓷与中外交流”展。
“这个展馆我们都后悔晚点开了,题干里面讲的所有知识点,和我们的展览一模一样,不然我们考生可以拿满24分了。”褚晓波开玩笑道。
China,有两个含义,既指中国,又指陶器。
作为上海博物馆全新策划推出的常设专题陈列,“China·世界:陶瓷与中外交流”展旨在书写一部浓缩的贸易陶瓷史教科书,同时也是海内外首个以陶瓷为媒介,展现隋唐至明清时期中外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多维面貌的通史陈列。
远处悠悠传来的丝路骆驼揭开了故事的篇章,丝绸之路贸易由此展开。僧人、使者、商人、纤夫……来自中亚、西亚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中土定居,融入大唐社会,带来了他们的文化、舞蹈和音乐。
陶瓷的图案、器型也随之改变,异域纹饰嵌入其中,成了亮点。
展厅中,最醒目的则是全世界发现元青花的地图。
“一方面是作为我们展览的学术支撑,另一方面也向咱们的观众传递,在元代的时候,我们的青花瓷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商品,它走向了东非、欧洲,甚至融入到了各地的生活中,比如影响了日本的茶道和花道。”上海博物馆陶瓷部副主任陈洁说。
在展厅里,随处可见中西相互影响、互融的文物。
先前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是欧洲各地仿中国风的丝绸,但仿中国风的瓷器,你见过吗?
陈洁指了一组景德镇和法国的瓷器“配对”给我们看,所有人惊呼:“天呐,一模一样。”甚至有人一时之间辨别不出,哪只是景德镇出品,哪只是法国出品?
除了欧洲各地仿中国的瓷器外,展馆中还做了一个有趣的比对,那就是中国瓷器是如何“藏”在欧洲油画中的。
这些“藏”在油画中的瓷器,恰恰说明了瓷器融入欧洲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于成为了他们生活装饰艺术以及室内装潢的一部分。
在展厅的角落,还有一个藏家捐赠的瓷器陈列柜,也有人不懂:“怎么柜子的顶上还摆有这么多的瓷器?”
装饰,陈洁告诉我们,这上面满满的瓷器,都是装饰用途。她给我们看了张欧洲版画,可以看到在版画里,壁炉顶上、柜子顶上满满的都是瓷器,这恰恰说明了,展馆中的每件展陈,都是团队通过图像的对比和实景的复原精心呈现的。
要打破先前的上海印象,来这里
“立足考古的馆非常难做,但是来上博的考古馆,你会眼前一亮。”在进展馆之前,褚晓波先给大家卖了个关子。
立足考古视角,“考古上海”主题展运用考古语言,从“何为考古”的角度出发,梳理出“何以上海”6000多年的城市文脉。
初进馆内,有人会发出感慨,从天花板到地砖,三角形的元素,太多了。
三角形,所代表的便是时光的碎片,据上海博物馆考古部陈婷婷介绍:“大家知道考古发现都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而三角形所代表的就是时光碎片在历史上慢慢积累的感觉。”
上海历史中史前时期的“古国”、唐宋时期的“古港”和明清时期的“古城”三个阶段,展览通过“文明之光”“江海通津”“海上繁华”三个版块构成了一部浓缩的“上海简史”。
而最吸引大家的,则是青龙镇遗址出土的各类唐宋时期文物,青龙镇的背后代表的则是日益繁华的航运贸易,以及中外交流的繁盛。
在展馆里,摆放有当时作为航标的隆平寺塔的塔基——隆平寺塔基莲花石柱础。一看到没有防护罩的文物,大家的第一个问题都是:“能摸吗?”
记者也替大家问了,答案是,不建议上手。
另外一件吸引大家视线的,则是满满680余只宋代瓷器拼出的“瓷器墙”。“这些瓷器可能是从福建某个窑口烧出来之后统一装箱到上海,运往青龙镇的。但中途可能遇到了船搁浅或者其他事情,这批货物被遗留在了当时的海滩上,后被农民发现。”陈婷婷说。
满满的碗,乍一看,可能没有什么亮点,都是寻常百姓家中用的碗。
但陈婷婷却让我们细看:“其实有一些小亮点,比如里面有6只碗是仿造龙泉做的,比较精美。有一只碗里面还藏着鱼的花纹,这就是彩蛋了,看观众能不能发现。”
预定的亲子带娃暑期爆款
走到古代文明探索宫,所有人发出的感慨都是一样的——这一定是暑假带娃的爆款地方。
这个由上海博物馆倾心打造的“展教结合”型探索空间,所开放的对象是6-18岁青少年儿童及亲子家庭。
但所有去看的成年人,都玩嗨了,身边的同伴更是放言:“在这里,我可以玩一整天。”
走,戴上VR眼镜,坐上上海最in的双层巴士,先来一场从上海博物馆、国际饭店、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大世界、和平饭店等地的海派城市考古。除了双层巴士,大家还可以坐上游船,从长风公园码头出发,开启苏州河游船之旅,感受裸眼3D带来的乘船快感。
古代文明探索宫最吸引小朋友的地方,莫过于“水下考古”和“田野考古”区域。
在“水下考古”区域除了可以触摸“长江口二号”古船出水的古瓷标本之外,小朋友也可以化身考古小能手,操纵仪器,观察在不同天气、不同时间下水下考古仪器探测的声波。
而在“田野考古”区域,小朋友可以挽挽裤腿,准备下地刨土,自己动手挖文物了。“通过模拟的田野考古现场,孩子们能在动手和学习之间更好地理解考古学的整个操作和研究方法。”海博物馆教育部副主任冯羽说。
在田野考古中,小朋友可以自己动手挖掘新石器时代或者夏商周时代的“文物”碎片,并且拿到检测台上进行检测,知晓文物完整的样子、所在的时间及类别。
除了“小小考古学家”之外,古代文明探索宫还设立了“小小修复师”“小小研究员”“小小策展人”“小小创意家”或是“小小讲解员”。
在这里,小朋友们可以将上博碎片的“文物”进行拆开复原,可以沉浸式感受宋代的文人雅集,可以在创建自己的角色在元宇宙里感受中国传统的四大节日,甚至可以自己学会策展、布展、设计展览动线,摆放展品。
在古代文明探索宫有一座红红的博物馆灯塔,除了能让孩子从一楼走到四楼之外,在灯塔的顶层,冯羽指了指天花板的星空:“大家看到了吗,这是我们宋代石刻的天文图。你们猜,现在这片星空是什么季节的?”
春夏秋冬?答案就藏在北斗七星斗柄的方向上,斗柄东指,天下皆春。
而这里,还暗藏着一个小彩蛋,魁星点斗,寓意着“高中状元”。“希望来这里的小朋友们,都能登上灯塔的顶楼,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冯羽说。
无实物陈列的“山水江南”数字展
董源、巨然、朱友仁、王诜、钱选、赵孟頫、吴镇、黄公望、董其昌、沈周、唐寅、文征明、
石涛、朱耷、王时敏……
当这些书画、文化名家全部出现在你旁边,是什么样的感受?
“山水江南”数字展结合中国古典绘画研究的新成果,在研究、发掘馆藏历代画作内容典故、收藏信息、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从五代至清代,运用数字技术构建一个无实物展品陈列的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多媒体、沉浸式展示空间。借助多媒体手段,实现展品内容的二度创作,呈现不同历史时期中国江南山水画的风格特征。
围观文物修复师修复现场
在文物保护修复体验馆,最让人兴奋的是:终于可以揭开物保护修复工作的神秘面纱了!
开放式文物修复展示空间分为两块,一块是青铜、陶瓷和家具修复区域,另一块则是古籍修复和书画修复装裱的区域。
跟随着工作人员的脚步,我们率先去区域里转了一圈,目前桌子上还是空空的状态,不过据介绍,之后在这片区域中,上海博物馆的青铜、陶瓷、书画、家具、漆器、古籍等国家级和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修复技艺团队将轮流展示其真实的工作状态。
那么普通的观众有没有可能进入修复现场呢?
答案是,有可能。或许之后在特殊的时间节点,比如518非一日,将会有一些互动体验的活动。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