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状元知多少?

状元,自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壬午科开始,到清末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甲辰科止,1282年漫漫历史长河中共产生了有649名状元。有据可查的山东籍状元共36名(还有一说为53名)。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聊城,历史上到底出过多少状元呢?据考证,聊城共有文状元16名,几乎占全省的二分之一。另外,聊城还有武状元2名。

图片

所谓状元,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殿试进士的第一名。科举考试选状元开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备于宋。明、清时期,殿试的一、二、三名,名称确定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状元的地位日益特殊,新进状元一开始就被授予六品的翰林院修撰官职。而明、清时期的翰林社会地位又特别高,担任宰相者一般都有翰林学士的头衔,所以翰林素有“储相”之名,因为这个职位比较容易接近皇帝,所以升迁的机会比同榜的其他进士要快得多。

状元为什么叫“状元”呢?据考证,原来唐朝的科举考试结束后,要由主考官将录取档案交到门下省,再由门下省写成状子,呈报给皇帝恩准,这份状子里的头名当时叫“状头”。这本是朝廷官员在完成例行公事时使用的专用术语。后来人们觉得“状头”太不雅,于是改称“状元”了。

历史上的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的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的刘春霖。最年轻的状元是唐高宗永徽七年的苏瑰和咸亨四年的郭元振,当时年龄都不满十八岁;年龄最大的状元是唐代的尹枢,他一生参加科举考试几十次,直到七十多岁才自荐考中了状元,了却“金榜题名”的夙愿!中国历史上虽然出了个女皇帝武则天,却很少出现过真正意义上的女状元。只有清朝太平天国时期二十岁的女子傅善祥,参加太平天国组织的科举考试而成为了“女状元”。

聊城第一位状元是孙逖(tì(696~761)唐朝大臣、史学家。博州武水(今聊城东昌府区沙镇)人。唐开元二年(714)甲寅科殿试哲人奇士科第一名。上元年间病逝。赠尚书右仆射。

第二位是孙偓, 唐代大臣,生卒年不详。字龙光。博州武水县(今聊城市东昌府区沙镇人)。第进士,历显官。以户部侍郎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凤翔四面行营都统,后又兼礼部尚书等职。封安东郡侯。唐僖宗乾符五年(878)戊戌科状元及第,孙偓于昭宗乾宁三年(896)拜相,以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乐安公。

第三位是崔铏,崔铏(826?—886?)祖籍武城,生于博州(今山东聊城市)。唐宣宗大中十年(856)丙子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黄门侍郎郑颢。取状元后多次入诸候府内作幕僚。后不知所终。崔家为名门望族。崔铏祖父崔儆官至尚书左丞;伯父崔元略官至义成军节度使;父崔元受官至河北行营判官;叔崔元式为宪宗朝宰相。兄弟亦皆进士及第。《旧唐书 ·崔元受传》中有其家族即事迹记载。

第四位是崔昭纬,武城人,字蕴曜,生年无考,卒于唐昭宗乾宁二年(895)。唐僖宗中和三年(883)癸卯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三十人。考官:礼部侍郎夏侯潭。崔昭纬出身望族,登第后于昭宗大顺二年(891)拜相,任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内结宦官,外通藩镇,每当不利于己时,便使人密告强藩王行瑜,令其上疏反对,自己则暗地里相助,甚至借三镇势力压于皇帝之上。昭宗深恶昭纬,于乾宁二年(895)罢相,累贬梧州司马,后又下诏赐死。崔昭纬性情阴险,心术不正,善弄权术,是晚唐奸相。

第五位是崔昭矩,武城人,字表谋。唐昭宗大顺二年(891)辛亥科状元及第。崔昭矩和崔昭纬是兄弟,崔待人凶狠,又得势于其兄,常盛气凌人。同榜中有一进士稍有闪失即遭崔昭矩鞭笞。后其兄崔昭纬为昭宗所杀。崔昭矩官至给事中而终。

(有人对武城崔昭伟、崔昭矩状元列入聊城存不同观点。隋朝,武城属清河郡贝丘县,唐朝属河北道贝州清河郡。而当时清河郡治所曾在临清境内。元朝后,武城便隶属于高唐州,明朝隶属于东昌府,清朝隶属于临清州。因此,本文将两人列入。

第六位是王彻,莘县人,后唐同光三年(925)乙酉科状元。王彻大名莘(今山东莘县)人,生于唐朝景福元年(892),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状元。父亲王言曾任唐朝黎阳(今河南浚县)令,勤政爱民,忠心无二,颇有政声,在父亲的影响下,矢志报国,深夜苦读,成绩优异,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参加科举考试,这年参加考试的举子有数十人,主考官是裴皞,他出了两道题:一是《君从谏则圣赋》,二是《臣事君以忠诗》,考完后,裴皞“精选其文”,结果只录取了王彻等四人。

第七位是王溥,五代后汉乾祐元年(948)状元。时年27岁,授秘书郎。历任左谏议大夫、枢密院直学士、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帝临终托以辅政后事。宋太宗即位。封王溥为祁国公。太平兴国七年(982)八月,他病逝于开封,享年61岁。赠侍中。初谥文献,后改谥文康。

第八位是王岩叟(约1043~1093),字彦霖,宋代大名清平(今临清杜洼村)人。历官监察御史、左司谏兼权给事中、侍御史枢密都承旨、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等职,是北宋元祐年间的执政大臣之一。他一生正直敢言,进谏无隐、勤政为民、刚直不阿,历史上留下不少佳话。

第九位是孙奭(音:shì)(962~1033),字宗古,今博平人,少年时,向王彻习经,王彻去世后,其门生都习经于孙爽,史称:“彻死,有从奭问经者,奭为解析微指,人人惊服,于是门人数百皆从奭。” 北宋端拱二年(989年)九经及第的第一名中状元,是茌平县古代科举考试考中的两名状元之一。

第十位是山琮字秀石,元成宗大德三年状元。宋朝中叶自河南迁居山东朝城(莘县董杜庄乡山堂古称朝城)。

山琮历任蔚州副史,享有“文以经邦,武以戢乱,赞襄朕穷,进退无衍”(山琮墓碑文)之誉。其后子孙繁盛,书香继美。

据朝城山氏族谱记载:其父辈兄弟七人、山琮兄弟六人、有五个儿子。子侄辈当时有文爵者八人、武将九人甚为显赫。但经过元末明初的战火家道中落。山琮长子山大青为嘉详山家营始祖,琮祖五世孙山政迁于郓城县,其子孙形成今日之山家庄(即今天的郓城县李集乡山庄村),后来山政的长兄山行的后代有一支也来山家庄居住。琮祖六世孙山镇迁山东省龙口县诸由观镇唐格庄村,是为龙口山氏始祖)。

第十一位是护都沓儿,又名护都答儿,元朝东昌路聊城县状元街人,生卒年代不详。元延祐二年乙卯科(1315年)右榜状元。依例授为集贤修撰。《元史》纪第二十五卷仁宗之二中记载:“三月乙卯,廷试进士,赐护都沓儿、张起岩等五十六人及第、出身有差。”

第十二位是阎咏金朝官员。字子秀,号复轩。高唐县城西阎寺村人。其先人六世登科。父辈时家道败落,生活穷困,一家人常以喝菜粥度日。乡人传述,某年春节,一樽清水、一盘白盐充饥。故云:竹箸沾白盐,清水迎新年。然聪颖坚强的闫咏不向困难低头,在乡亲们的资助下刻苦攻读,终成大器。他于金朝承安年间(1196~1200),擢词赋科进士第一(状元,其故里原建有闫状元石牌坊),嗣后曾在翰林院供职10载。他门生众多,如金正大年间(1224~1231)进士康哗、翰林学士阎复和康壁均为其门生。他们四人都是金、元时期较为著名的人物,世人并称“二阎二康”。著有《复轩集》。终于河南治中。

第十三位是朱之蕃(1548~1624),明代状元、书画家。朱之蕃,字元升,一作元介,号兰隅。茌平县南朱庄人。明隆庆年间随其父迁居南京为锦衣卫,后迁回茌平原籍,读书宁国寺。万历二十三年(1595)会试,传胪第一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官谕德、庶子、少詹事,进为礼部侍郎,改吏部。万历三十三年(1605)奉命出使朝鲜,与其国才士互相辩难,赋诗赠答,应对如流,且语言得体,不辱使命。以老母去世服丧,不复出仕,朝廷屡召,皆辞。天启四年(1624)辞世,享年69岁。卒赠礼部尚书。之蕃工绘画,竹石兼东坡神韵,山水酷似米芾等大家。又工书法,真、行书师法赵孟頫得颜真卿、文征明笔意,日可写万字。在他出使朝鲜期间,朝鲜人以人参、貂皮为礼品,请他作画写字。他将所获得的礼品,尽行出售,另买书画、古器以归,其收藏极为丰富。他于泰昌元年(1620)所作《君子林图卷》,现藏故宫博物院。著有《使朝鲜稿》4卷、《纪胜诗》1卷、《落花诗》1卷、《南还杂著》1卷等。

第14位是韩克忠,字守信,武城(今山东武城)人,洪武(公元1397)韩克忠参加会试,因刘三吾,张信做弊,所取考生皆南方人事发后,朱元璋大怒,杀死张信凌迟刘三吾,亲自阅卷,所取61人皆北方人,韩克忠便是其中之一,六月殿试,韩克忠夺得进士第一名。中状元后,韩克忠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任修三个月,便升为国子监的副长官—司业。国子监是最高学府,位于南京鸡鸣山下,祭酒为国子监长官总领监务,司业负责教务工作。洪武三十年五月,朱元璋驾崩,遗命皇太孙朱允文嗣位,年号建文,擢韩克忠为河南按察使佥事,分领各道司法事务,出任河南不久,韩克忠罹病,卒于任北。

第15位是傅以渐,字于磐,号星岩,公元1608年10月13日生于聊城。傅家先组傅回于明朝成化年间从江西永丰来东昌府(聊城)任冠县令,故定居聊城。傅以渐幼年聪明过人,3岁能诵书、五岁熟读经史、十岁工属文,博览群书。

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开科大考,傅以渐赴京会试,顺治御笔亲点他为第一甲第一名,成为清代开国后的第一位状元,授宏文院修纂。

顺治四年,充会试统考官;顺治五年,充《明史》纂修官,期间,他发现明末盛行江南的文字狱,奏请皇上,力挽狂澜,平息了这场灾难,解救了大批文人。顺治十一年八月授秘书院大学士;顺治十二年二月加太子太保,亲自教授康熙“四书”“五经”、天文、津、历、兵、农、漕、马等中国传统文化和做人的道理,对康熙皇帝从政后的作为有着直接的影响。 够加封由国史院大学士改武英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顺治十七年,朝中排挤汉臣,傅以渐急流勇退,称病上书,请求罢官回家,未准,令其带职养病。顺治十八年,再次上书称病清归,解任还乡。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4月19日) 傅以渐病逝于山东聊城,享年57岁。

康熙皇帝在位南巡时,曾几次登临聊城,为感念恩师傅以渐,除对其后人封赏外,并亲自御笔为其祖宅相府题赠对联一副,上书“传胪姓名无双士,开代文章第一家”,横批是“圣朝元老”。民国教育家,史学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傅斯年先生也是出生于聊城傅氏家族。

第十六位是邓钟岳(1680~1753),字东长,号悔庐。今东昌府区人。清康熙六十年(1721)辛丑科状元,入翰林。雍正元年(1723)充江南副考官道,以母丧归,四年后起任江苏学政,刊《近思录》、《白鹿洞规》等书以教育士子。七年(1729)以少詹学士任广东学政,不久,迁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邓为政清廉,谨慎守礼,所奏为政之道首要的是正风俗、杜邪讹,得到雍正帝赞许和采纳。十一年(1733)任礼部右侍郎。充《大清一统志》总裁,转左侍郎。以事降为太常卿。乾隆间历浙江学正、通政司参议,再晋礼部右侍郎、左侍郎,于乾隆九年(1744)、十二年(1747)两次充任江南正考官。在浙江时,曾训示诸生:“耻为羞恶之本,干谒标榜、颂辞连篇,或因细故,骨肉成隙,耻何在焉。”十三年(1748)曾随乾隆帝东巡。当年夏,以疾致仕,卒年74岁。钟岳工书,能诗文,康熙对他有“字甲天下”之誉。著有《知非录》、《寒香阁诗集》4卷,《文集》4卷。

此外,聊城在清代还出了两位武状元

第一位是马兆瑞(回族),临清人。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丁未科武科一甲第一名武进士及第武状元,授一等侍卫。嘉庆四年(1799)八月十五日,马兆瑞在都统、刑部尚书明亮统帅下,向向陕西五郎地区以张汉潮为首的反叛者讨伐。马兆瑞系三路计六千余人中的一支。十月四日襄阳蓝号大首领张汉潮战死,马兆瑞在镇压反叛者中有所作为,影响颇大。

第二位是李孟说(1864~1924),阳谷县四甲李村(今属聊城市东昌府区朱老庄乡)人。自幼爱武术,在其父(武秀才)和堂叔(武举人)的教导下,勤学苦练,精通各种武艺。20岁中武秀才,23岁中武举人,25岁时,清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武举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授头等侍卫。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往西安,李孟悦曾随从护驾。次年,出任广东参将,后升任“两广镇台”。国民革命时期,孙中山曾劝其参加革命,他因受忠君思想支配而婉言谢绝。袁世凯称帝后,他不愿依附于袁世凯,返回原籍,并协同杨兰亭、白凤岐等组织“六合团”,建立地方武装,维持地方治安。1923年患偏瘫病,1924年病故。

(胡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