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比我自己收拾得还利索干净,还经常有人上门陪我聊天,俺儿也不用挂着我了!”肥城市新城街道孙庄社区的残疾人李大娘在参加慢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时高兴地说,“没想到我们老百姓也有了自己的家庭医生。”
今年来,新城街道紧紧围绕“物业融网·红暖万家”提质扩面要求,从与居民最需要的家医服务入手,坚持党建引领,通过社区党委牵头,家庭医生下沉社区、进网入格,采取“家庭医生+”的服务模式,将网格员、物业服务人员、热心骨干等融入家医团队,探索形成具有新城特色的“三会三有”工作法,共同为居民提供“家门口”的居家医养服务,取得了辖区居民的一致好评。
暖心呵护会解压
“广播上说多吃菠菜、芹菜这种富含膳食纤维的绿叶蔬菜,还能改善高血脂、高血压呢。”“对,多锻炼也有用。”……在新城街道龙山社区的康养驿站,居民们聚在一起,分享日常在控制血压、血糖等方面的小经验,通过“拉家常”的形式增强老年人的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缓解因疾病带来的心理压力。
据了解,新城街道家医团队依托社区内的康养驿站,组织成立慢性病俱乐部,设立52个慢病自我管理小组,参与居民2600人。此外,网格员还利用线上渠道,联合家庭医生在微信群定期分享健康知识、用药注意事项及心理自我疏导方法,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健康支持,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知心人”。
“根据社区的网格划分和服务对象实际分布,我们及时调整优化家医团队的服务范围,现已组建56支家医团队。坚持“治防结合”的原则,为辖区老年人提供诊疗、日常健康管理、康复指导等服务。”家医服务团队医师蒋爽说。
据了解,新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系统还与“健康泰安”数据平台进行互联,家庭医生能够在社区康养服务站现场开具电子处方,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就医服务。同时,针对重病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发挥好医共体和在外肥城人才作用,由家庭医生作为“中间人”,协调向上级医院转诊就医。
团队服务会解难
“特别是对于卧床不起、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家庭医生可根据病人的具体需求和情况,开展个性化的上门服务。”新城街道二级主任科员王宗敏说。
据了解,新城街道社区以网格为单位,通过入户走访、电话、微信等方式,摸排辖区内老年人具体情况,并根据年龄段、健康状况、生活状态、自理能力等情况进行分类登记,结合家庭医生签约建立的“一户一档”,建立“红黄绿”三色台账,其中红色需重点关注的老年人2647人、黄色需定期上门走访的老年人3456人、绿色无重大疾病且生活能自理的老年人26012人,为精准服务提供基础保障。
“社区定期组织物业服务人员或志愿者,为行动不便老年人开展上门理发、维修、代买等服务,帮助老年人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真正做到‘慢病有人管、居家有照料’”。王宗敏介绍道。
同时,将畅通联系渠道作为家庭医生开展服务重中之首,通过微信群、发放联系卡等形式,让家庭医生与居民“双向熟知”,养成“不得劲、找家医”的习惯,确保“民呼我为”。
新城街道社区挖掘有一技之长的热心骨干、退役军人等组建便民服务维修队,为辖区老年人提供水、暖、维修、适老化改造等70余项为老服务项目。
病症治疗有医术
“家住龙山社区交通局小区的田大叔自觉胸闷胸痛,到健康驿站就诊,通过动态心电图检查发现早搏频繁,房颤,家庭医生蒋爽经过评估,建议立即转诊上级医院,田大叔刚开始不以为然,经过她耐心细致的沟通,最终成功转诊,及时进行了心脏支架的植入,避免了病情加重带来的风险”新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郭丽丽说。
家医团队肩负着疾病诊疗和健康管理的双重任务,诊疗经验丰富,现已有9名市级专家医生、40名专科医师、28名全科医师,诊疗范畴覆盖面广,尽最大能力满足居民的日常诊疗和慢性病管理需求。
在新城街道社区党委引领下的家医团队,不仅肩负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且承担着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慢性病管理、为老服务等全方位的健康管理重任。
家庭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护者”,时刻保持对工作的热情和对患者的关爱,让老年人健康有“医”靠;网格员、物业服务人员、热心骨干化身“贴身儿女”,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洁等服务,让老年人生活有依靠。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董效晏 郭丽丽 武靖扬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