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川东的烽火
下川东又称下东,一般指长寿、丰都、垫江、云阳、奉节、巫山、巫溪、梁山(梁平区)、万县、忠县、石柱、开县(开州区)、城口、开江、宣汉、达县、万源等17县,这些县是开展兵暴(万县、丰都、忠县)和农暴(丰都、忠县、石柱、梁山、宣汉、达县、城口、万源)的地区。1930年秋,四川省委在万县专设下东特委加强下东党的工作,当时全川107县,下东特委所辖县几乎占全省六分之一。
从1927年秋发动武装暴动起,到1933年11月川东游击军被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下川东历时6年的游击战,唤醒了广大农民的觉悟,培养锻炼了一大批革命干部,沉重打击了国民党尤其是四川军阀的反动统治,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扩大和红四方面军的壮大作出重大贡献。
王维舟是从武汉返回宣汉的,在宣汉、开江、万源、达县、城口等地联络革命志士建立武装队伍。唐伯壮是从上海返回达县黄都(达川区万家镇)的,在达县大树、南岳和梁山虎城等地发动群众。
1928年,李家俊以万源第九高小(固军坝小学)校长身份作掩护,联络从南昌和万县归来的徐永士、胡洪疆、吴会治做教师,就地宣传革命。一时间,“闹革命、找李家俊去”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李家俊等人在宣汉官渡(新华镇)、十字溪(石铁乡)和万源铁矿坝(铁矿镇)一带组建农会组织,设立佛堂,操练“神兵”“以神治神”打击军阀刘存厚的“神兵”。王维舟等人在开江广福组建“特务队”,与杨森部队开展激战,掀起“倒杨(森)”运动,缴获大批枪支弹药,接收大量投诚人员。杨森是割据万县的军阀,此时式微,部下叛离,仅剩六个残缺不全的旅。
5月12日夜,起义军首战白羊庙,在川东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歼敌一个连,缴枪50余支、俘敌30余人。不幸的是,副司令雷玉书在战斗中被叛徒偷袭,伤势严重,6月24日牺牲于宣汉清溪场拱桥河家中,党代表唐伯壮9月3日在黄都场家中被军阀抓捕,9月20日被害于达县监狱。
重庆市梁平区虎城镇猫儿寨是一座天然石寨,这里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梁平历史上第一个党小组诞生地,是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战斗过的地方。1929年6月29日,四川军阀邓锡侯部第七混成旅旅长旷继勋,按照省委指示,在蓬溪县大石镇牛角沟村举行起义,组成中国工农红军四川第一路军。7月底,这支红军与“虎南大”革命武装力量攻打和尚崖、猫儿寨失败。
“虎南大”是梁平区虎城镇和达川区南岳镇、大树镇的简称,是川东地区革命活动最频繁区域,与大竹、宣汉、开江、万源的革命活动烽火相连,与川陕革命根据地“通南巴”(通江、南江、巴中、平昌)遥相呼应。
1930年7月下旬,王维舟按省委指示赴梁山,与省委派来的牛大鸣、巡视员覃文在太平乡(荫平镇)李光华家举行紧急会议,研究虎城、南岳、龙沙、太平四个乡镇的农民赤卫武装组建红军游击队和东征的具体行动。
1931年5月28日,王维舟赴成都参加省委会议,省委决定重组川东游击军,王维舟任川东军委书记兼游击军总指挥。当时,已对王维舟领导的武装斗争倍感恐惧的四川军阀刘湘,正悬赏十万大洋取王维舟的人头。人称“巴壁虎”“刘莽子”的刘湘是四川最大的军阀,拥兵十万。王维舟途经万县时,被叛徒告密,遭到军警、特务追捕。在同事的掩护下,王维舟化装成妇人,怀抱婴儿坐在轿子里,外面打着钱庄商号的灯笼,被抬出警戒线才成功脱险。
王维舟回到宣汉后,将川东游击军总指挥部设在大山坪,将分散的游击队整编为3个支队,活动在梁山和达县的虎南赤区为第一支队、支队长蔡奎,活动在开江广福一带的为第二支队、支队长乔典丰,活动在宣汉的为第三支队、王维舟兼支队长,总人数400余人。
1932年夏,川东游击军改编为川东红军游击队新编第一路,王维舟兼任总指挥,梁(山)达(县)中心县委书记杨克明兼任政委,乔典丰任副总指挥,仍下设3个支队,原支队长继任,队伍扩充至2000余人、1000余条枪。一个以宣汉芭蕉、峡口(上峡镇)为中心,东起梁山虎城、百里漕,南抵达县南岳、大树、万家,西至平昌泥龙、笔山,北迄城口、万源,方圆300余里的游击根据地建立起来了。
各支队深入开展打军阀、除恶霸、破仓分粮和抗租、抗粮、抗税、抗债等斗争,革命风暴遍及川东10余县。敌人对根据地进行疯狂围剿,川东游击军也遭到重创。在前追后堵和颠沛流离的血雨腥风中,在缺医少药和断粮挨饿的艰苦岁月里,王维舟抱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带领英勇无畏、血战到底的游击军克服种种困难,走出困境,绝处逢生。
川东游击军犹如一把锋利的钢刀,深深地插进川东北反动军阀的心脏,一系列惩奸除恶的行动令土豪劣绅闻风丧胆。刘存厚多次“清剿”未果,反倒被牵着鼻子走,无可奈何发出哀叹:“川东红军游击队是撵不上的飞毛腿,看不见的隐身人。”《新蜀报》《大声日报》对宣汉游击队进行报道后,吓得反动派坐立不安,不少区团总、团正、民练队长纷纷要求辞职,不敢与红军游击队为敌。
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转战于川陕边区。1933年春,主力红军解放通江、南江、巴中,中共川陕省委、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在通江正式成立,标志着以“通南巴”为中心的川陕革命根据地正式诞生。主力红军入川,斗争形势发生变化。在敌人后方空虚之际,川东游击军打土豪、锄恶霸、战军阀,致敌人首尾难顾。为更好地配合主力红军的战斗,1933年5月,川东游击军再次整编,宣汉城郊和西北部的为第一支队、支队长冉南轩,宣汉东部的为第二支队、支队长王波,达县、开江、梁山的为第三支队,支队长蒋琼林。
紧接着,川东游击军采取集则为军、散则为民、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麻雀”战术应对敌人的“清共”行动,并主动发起攻势,在宣汉县不断袭击双庙场、马渡关、沿山场、南坝场、峰城场等地敌人,为策应红军夺取“宣(汉)达(县)战役”胜利打下坚实的地理、物资、经济和群众基础。1933年11月2日,川东游击军被改编为红33军。
来源:《达州日报》2024年6月21日第6版
文/图:冉 奎(中共宣汉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