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工伤职工有了专属“法律参谋”

原标题:工伤探视、普法教育、法律援助……工会为工伤职工提供全流程、一站式法律服务(引题)
工伤职工有了专属“法律参谋”(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刘友婷
“网上咨询律师、梳理赔偿清单……受工伤后,维权过程如‘一团乱麻’。最无助时,是工会法律援助律师帮我理清‘乱账’,才能在两个月内拿到了工伤待遇赔偿款。”回想起受工伤后维权经历,职工张启龙(化名)直言,本来想放弃维权,是深圳市南山区总工会工伤探视员的回访电话,让他重拾信心。
去年8月,南山工会工伤探视专员郑智彬电话回访时,了解到工伤康复后的张启龙与深圳某供应链公司存在工伤待遇纠纷后,立刻将此个案转给南山区联合调解工作室驻点律师马询进行对接,为该职工提供法律援助。
经了解,2022年12月,张启龙在外地出差时因工作原因受伤,后向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工伤认定。去年6月,市人社局做出了认定工伤的结论,并评定伤残等级为九级。
然而,当该职工向公司申请工伤待遇时,单位负责人不认可其关于医疗费、工伤保险待遇差额、停工留薪期待遇差额等诉求依据。“手术出院后,我就开始网上咨询律师,将医疗费、工伤待遇等一项项列出,并附上法律依据,公司却不认可,拒绝支付赔偿款。”张启龙告诉《工人日报》记者,并展示了其耗时数月整理的工伤待遇赔偿清单及依据文件。
记者了解到,张启龙任职公司在深圳,受伤地点在海南,治疗医院则在居住地东莞。此外,去年5月,该职工已离职。“当时公司已经没有实际经营,且双方分歧较大,无法达成调解。”马询介绍,住院期间两万多的治疗费用,超过一半是该职工医保支付的,这部分费用无法获得赔付。
“受工伤后,我网上咨询了一些律师,花了近7个月理清工伤待遇赔偿清单。”在申请工会法律援助之前,张启龙“走了不少弯路”。他考虑过找律师打官司,但高额律师费、胜诉不确定性等考量让他“打了退堂鼓”。
考虑到案件特殊性,为了帮助职工尽快拿到工伤待遇赔偿款,马询收集了资料后,帮张启龙申请了劳动仲裁。去年8月29日,仲裁委正式受理该案。
去年9月27日,案件进入庭审阶段后,经仲裁员及工会法援律师分析利弊及该案可能走向,充分释明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权利义务以及相关法律风险后,张启龙与用人单位达成调解,由用人单位一次性支付陈某工伤待遇赔偿款7万元,化解了纠纷,避免了本案进入诉讼甚至执行阶段,增加当事人诉累及回款风险。同年10月9日,公司一次性支付全部调解款。
作为专门针对因工受伤住院职工开展的综合性服务项目,工会工伤探视不仅给职工带去慰问,也提供了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维权帮扶等多项服务内容。
值得一提的是,在深圳,工伤职工有专属的“法律参谋”。由南山区总工会和深圳市社保局南山分局共同打造的“南山区工伤职工法律服务工作室”,联合建立“工会+社保”工伤职工法律服务协作机制,为工伤职工提供更加便捷的维权、帮扶等一体化服务。该工作室开辟专属维权绿色通道,为有需求的工伤职工提供渠道对接街道和社区,积极开展工伤争议调解,及时指引完成工伤认定、工伤待遇等流程,争取矛盾化解在源头。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