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误打误撞成了这个时代的“心理医师”

·《道德经》与个人意识进化课程见二条 ·

图片

很少有“网红”级别的人,能像诗人余秀华那样,有如此长时间跨度的热度,并且声量不减。

早期,她因为“身残志坚”的标签,为人所熟知。后来,因为她在网上的“出格”的发言,以及“精彩”的感情史,成为许多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就在近期,上海精神卫生中心“600号”联合某品牌,以“诗歌”为脉络,在上海线下做的都市人心理疗愈主题活动,也是以余秀华的诗歌为“主角”,并展示了多首她的名作。

而另一档她和几位“网红”一起旅行的短视频综艺,也在近期多次冲上热搜,话题不断。节目中,余秀华金句频出,名场面刷屏,特别是她和“网红心理咨询师”完颜慧德的“对手戏”极为吸引眼球。

图片

我追看综艺,又好奇地点开了关于余秀华的种种推文,于是,在618的晚上,做了一个决定:

下单买了她的两本诗集。

在我看来,从小因为脑部疾病所以行动不便的余秀华,在外人看来可能是一个“病人”,她的许多言行,也会让一部分人觉得她有点“问题”。

但是,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余秀华误打误撞,无意间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心理医师”,许多当下困扰,可从余秀华的身上,找到突破之法。

图片

 01 
面对生活的敌意,
你要有自己的一把“菜刀”

余秀华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嘴巴不饶人。

这也是让她“毁誉参半”的主要原因:有些人因此觉得她讲话“好爽”,也有人觉得她作为名人太没有涵养和风度。

然而,讲涵养,讲风度,或许就是时代背景下,许多人精神内耗的缘由。

比如,一个余秀华的粉丝,还在读大学,成绩优异,社会活动表现也很不错。就在这个时候,生活的敌意找上门来。

在学校的论坛上,开始流传跟她有关的“颜色”故事,写得绘声绘色,让她颇为难受。

最后她发现,始作俑者原来是她的一个闺蜜,她还帮过她不少忙。

可是,找到了写这些帖子的当事人,她还是想着生活对自己是如何残酷,自己是不是做错了什么,以至于陷入了重度抑郁,自杀意念很强烈。

就在前往上海去做心理咨询的路上,她弯道去参加了余秀华的诗歌签售会。在现场讲述了自己故事,然后希望余秀华给自己一些勇气。

图片

余秀华是这么劝慰这个女生的:

“我教你一个方法,直接拿菜刀砍”。

现场主持人害怕“误导”,于是补了一句“余老师说的是正义的菜刀。”

余秀华则再次声明:

就是真实的菜刀!

与人为善,学会妥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遇事多想想自己有什么不对的,是我们从小接受的主流教育,在这种叙事之下长大的人,越是模范遵守,越是不知道如何面对来自外界的敌意。

当然,如果敌意在可控范围之内,那么不知道面对,或者反躬自省,也无不可。但是,我们所处的恰恰是敌意爆棚、怒值高涨的时代,你不知道何人何处,会有一支射向你的箭,朝你飞奔而来。

特别是,当许多人的生活处境不佳,又看不到变好的希望,会滋生对他人的不满和敌意。这不是你造成的,但往往会牵扯到无辜的你。

余秀华当然是懂得这种“敌意”的。无论是对她的身体,还是对她的感情,外界的非议持续不断,经年不息。

图片

余秀华现在看起来还不错的精神状态,其实也是她与之对抗多年,钻研出“菜刀论”的结果:

与其自己内耗,不如让你难过,余秀华是一定会毫不留情地还击的,她不会让你觉得,自己可以“被欺负”,对她的攻击可以“被纵容”。

她的心中,确有一把“刀”,大杀四方敌意。

图片

我也劝你,一定要有自己的一把“刀”。

这把“刀”当然不是随便朝向无辜,更不是挥刀向弱者。这就太没种了。

首先,这把“刀”有针对性,是对他人的恶意攻击,是他人欺负你在先。

其次,也有预示性,是要让人知道,你有还击的能力,而且你是肯定会使用的,也就是说,惹你讨不到好,反而会给自己惹很多麻烦。

图片

再次,这把“刀”可以帮你增强自信心,还击会给你快感,更重要的是,不畏惧敌意,是一个人内心强大的表现。

这便是“心理医师”余秀华开给大家的第一则“心灵处方”。

 02 
面对周遭的他人,
你要有切换笑脸和臭脸的按钮

余秀华给人的第二印象,是敢爱敢恨。

她曾经和小自己十几岁的男人恋爱、结婚,甚至披上婚纱。

过不多久,又可以和这个人因为感情纠纷,大打出手,闹上舆论。

她会笑,也会怒,一切发自内心,而非讨好。

在她和完颜慧德一起上综艺节目,两个人年龄相近,面对周遭的态度截然相反。

图片

完颜慧德显然更在意在镜头前的自己是什么模样,不仅换上了更“体面”的衣裳,和她之前在直播间里衣品完全不同,而且她更在意要呈现出一个更讨观众喜欢的嘉宾的样子:说体面的话,做体面的事,尽量不得罪其他人。

而余秀华则不然,她还是那副素面朝天的样子,衣品也没有因为要上节目,有多少改观。更重要的是,她的喜欢和讨厌,是写在脸上的。

图片

她喜欢你的时候,会跟你开玩笑,听到不喜欢的话,也会用脸色“告诉”你。

前几年,特别流行一本书,是根据阿德勒心理学核心思想撰写的《被讨厌的勇气》,一时风靡。但是,能够做到被人讨厌,自己却无所谓,不仅靠的是勇气,而是一种以自我为主的人生态度。

什么是以自我为主?

就是生活在世上,在人际关系相处准则上,以不主动伤害他人为大前提,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说话、做事:喜欢的人就主动靠近,不想接触的人就不接触。

图片

录制一档综艺节目,算起来余秀华和完颜慧德也算“同事关系”,何况都是网上名人,抬头不见低头见。

但是,余秀华说不喜欢完颜慧德就不喜欢,她不想扮演什么“合约CP”,明明没有什么好感还要努力摆出一副友善的样子。

进一步说,她更不在意他人的眼光。

图片

“他人的眼光”,是很多人为人处世中,真正在考虑的准则。有些事,即便一百个不情愿,但是考虑到“他人的眼光”,也要勉为其难。有些事,即便自己非常喜欢,但是考虑“他人的眼光”,也要说自己讨厌。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高度自由、个性的时代,但在我看来,这恰恰是一个高度在意“他人眼光”的时代,很多人没办法真正自由,个性更是无从谈起。

因为社交媒体的高度发达,我们每个人都被投掷在一个个公共社交平台上,被动接受无数目光的注视。

过去的普通人一生要面对的“他人的眼光”就是他目之所及的几个人,那么现在的普通人面对的“他人的眼光”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职场,一个老死不相往来但是时常在群里冒泡的社区,一个随时有陌生人出现的网络空间。

这些“他人的目光”,最后会变成对你的各种要求:你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做什么会赢来他人的褒奖或者批评。

而如此多的目光,肯定不会同声同调,甚至有不少是相互矛盾,所以也会让顾及这些目光的人,时常陷入困惑之中。

图片

面对这些目光,有多少人能做真实的自己?

何况即便没有这些,做真实的自己就已不易。

所以,余秀华的方法是不再去顾及这些目光了,反正这些目光自己都没有统一的意见。

她把人际关系的相处标准,放在了更简单的逻辑之上:喜欢就相处,不喜欢就远离,不迎合,不勉强。

图片

而判断的标准,就是自己。

当然,会有人说这是“自私”,但是只要不伤害他人,自私一点又何妨?

自私就自私了吧。

这便是余秀华开给大家的第二张“心理处方”。

图片

 03 
直面内心的欲望,
要风雅,更需要庸俗

在上海鲁迅公园的某块绿地上,以余秀华的优美诗歌制作的条幅,成为都市打工人治愈内心的“良药”。

这就是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即更多人熟知的“600号”与某机构联合举办的一个快闪活动。

在快闪结束之前,我跨越大半个上海,慕名参观,并在那躺了一下午。

看美妙诗歌,享受绿地安抚,周边是许多男女老少来这里拍摄适合放在朋友圈打卡的图片。

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

在上海不缺这种附庸风雅的生活方式,这大概也是很多人希望被人看到的一面。

不远处,一位忧国忧民的伟大作家永久地在这里休眠。

鲁迅先生曾是这个国家知名度最高的文学人物,他的形象自然也是伟岸,笔下所写,也是家国情怀。

余秀华,据统计是近三十年来销量最高的诗人,虽然她写的内容,大多数和这些宏大主旨无关,但也能催动人对美好生活的情感。

但是,真实生活中的余秀华,更加“庸俗不堪”。

很多人爱钱,但是面对金钱总是展现一副不爱钱的样子,但是余秀华却坦言,自己爱钱,工作的大部分目的,还是为了赚钱改善生活。

很多人不敢谈性,但是余秀华却犹如性教育讲师一般,很坦然地谈性,表达自己需要性

在综艺节目里,她还主动逗比较保守的完颜慧德,让她更“开放”一点。

图片


甚至,作为一个诗人,她完全可以用更加文雅的词表达,但是真实生活中的余秀华,就是用词“粗鄙”的。


如果没看过她的采访,看过她的诗歌作品,还会认为这就是一个没有多少思想“粗野”的人。


这个时代,不太允许一个人如此“粗野”。每个人都包装得很精致,也以精致生活为荣。


穿所谓的品牌服饰,看自己也看不懂的艺术展,谈论看似高大的话题。


但那真的是你的全部吗?


你对金钱的欲望呢,对性的欲望呢,对低俗的欲望和偏好呢?


当然,如果我们把这些定义为低俗的话。


图片

直面自己的内心,我们不见得比余秀华高尚。只是更会装。


这些欲望,我们也有,但是羞于承认,也就不敢去真正拥有,还欺骗自己说,不需要,看不上。


比起余秀华那些治愈人心的诗歌,以及那个美好的下午,我更神往余秀华可以坦然面对自己庸俗的一面,并且尽情享受庸俗带来的快乐。

前者往往需要刻意创造,且可遇不可得,而后者,其实更容易实现,只要你去直面内心。

生活已经很苦逼,就不要跟自己的简单快乐过意不去了。

这便是余秀华开给大家的第三张“心理处方”。


图片


余秀华当然没想过要去做一个心理咨询师,她也没有这方面的受训经历。不过,连600号都要请出余秀华来疗愈备受摧残的心灵,便可见她的潜质。


当然,相比同上节目的咨询师完颜慧德,显然她更具有治愈人心的能力。而完颜慧德其人及其的走红,则是另一个值得反思的时代故事。

作者 | Arthur Chen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北京线下生命故事会,邀请你来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