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伴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数字产业的蓬勃发展,我国催生出众多新兴职业。据2023年全国总工会发布的《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总报告》显示,全国职工总数4.02亿人左右,其中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有8400万人。新职业如同时代发展的一面镜子,它既能映射出城市的发展状态,又能让更多从业者在其中找寻到机遇。
在繁忙的城市道路上,无人驾驶的快递车正穿梭其间。运维工程师张俊杰骑着电动车,紧随其后,进行内测任务。无人车在行驶过程中,面对复杂的交通元素,它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这是无人车在正式交付前必须通过的测试环节。
“尽管无人车的智能系统已经非常先进,在面对一些突发情况时,仍需要人工干预”。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张俊杰会使用控制系统迅速接管控制权,确保无人车和周围环境的安全。整个测试过程不仅是对无人车性能的检验,也是对运维工程师反应能力和专业技能的考验。

无人机运维工程师,是00后张俊杰踏入职场的第一份工作。无人车上集合了多种先进的传感器、激光雷达和系统,为了确保它在复杂交通环境中的高效和安全运行,对已经投入使用的无人驾驶车辆进行“保养”,是张俊杰最为日常的工作内容。对于一工作就投入了一个新兴职业的领域,张俊杰表示很满意,因为既学以致用,又实现了自我的逐步成长。
合肥成为科创福地
"她",探索南北极地
科教融合 创新培养
密码
在位于合肥高新区的天源迪科产业园里,汪昭辉正带着他的小伙伴们讨论目前一款AI产品的“投喂”情况。作为一名人工智能训练师,在汪昭辉的眼里,他的工作简单来说更像是一名AI的“老师”。
“因为AI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实体。它是需要通过海量的数据训练,模拟人类的行为和决策过程的。所以,我们需要将大量数据输入到AI系统中,教会它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人类的行为。”

对数据的加工、清洗、整理、投喂,是人工智能训练师的日常工作。在AI业内有这样一个说法,如果一个AI业务没有标注过的数据,即使写出再好的算法,也会是一盘散沙。所以,投喂的数据质量越高,AI就越强大。为了确保投喂的这些“食物”新鲜、有营养,汪昭辉也需要定期给自己投喂,“同行的交流、业内的比赛都是让自己持续保持好状态的一种选择。”目前,在天源迪科从事人工智能训练师相关工作的员工已经增加到50多人,其中90后、00后的占比在70%。特别是自2024年,“人工智能+”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人工智能在制造、交通、农业、医疗、金融、物流、城市服务等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相信未来,将会有更多年轻人,走上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岗位,推动行业的蓬勃发展。
“嗡嗡嗡……”在肥西严店农田边,植保无人机飞手刘庆举,正熟练地操作遥控器,为水田播种。随着螺旋桨快速转动,无人机腾空而起,在到达指定位置后,种子被均匀地洒进水田中,一袋百斤重的种料整个播种过程不足两分钟,不仅高效快捷,而且“科技范”十足。
80后刘庆举,从安徽农业大学毕业以后,便回到自己家乡肥西,投身于农业事业。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心的他,在第一次接触“飞防植保”后,便购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架植保无人机。刚投身这个行业时,直觉就告诉他,无人机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服务,将会是一片蓝海。事实也证明他的选择没有错,“植保无人机在播种、撒肥、打药效率上,要高出人工百倍”。像植保无人机打农药,一天能完成2000多亩地,同样的人力,一天大概只能完成20亩地。从购买第一架植保无人机,引起乡亲们围观,到现在带着团队,开始了市场化的运营作业,刘庆举也吸引着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了这个行业。如今,刘庆举已变身“飞机教练”,从一名自由飞手逐渐“飞”出一个飞手团队。“在田埂上挥洒汗水,在天空中放飞梦想。”作为新农人,在刘庆举看来,他们正在借势科技,用小小的努力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资深媒体人胡旭认为,当下的这个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这其中,人是新质生产力生成与发展最活跃的因素。合肥是一座创新之城和养人之城,新兴职业给年轻人搭建了挥洒热情、施展才华、练就本领的舞台,这本身也是养人的重要内涵。合肥,让每一位年轻人被看见、被重视、受激励,让每一位有梦想的青年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