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考试季,这名上海医学生躺进华山医院的病房“办了件大事”

图片
时值期末考试季,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学子们正在紧张复习备考,但是2022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闫泽宇同学却躺在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血液科血细胞采集室的病房中。今天(6月21日)上午,经历5小时采集,这位来自辽宁省的大二学生为亟需帮助的患者捐献了217毫升造血干细胞,为他人带去了生的希望,以行动诠释了医学生的责任与担当。
闫泽宇是上海自1996年来第638例配型成功完成捐献的志愿者,也是近5年来复旦上医第3例成功配型、并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学生。
把书翻烂,把爱翻新!
上大学前,闫泽宇就阅读了很多造血干细胞捐献的报道,在心中暗暗许下“如果有机会,我也想通过这种方式拯救生命”的愿望。
“大一的时候,我作为红十字会的会员参与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入库活动,当时就被宣讲老师的真诚演讲感动得湿了眼眶。”当时,18岁的闫泽宇便决定登记入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
今年3月初,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给闫泽宇打去了初配成功的电话。
“我第一反应是惊讶于配型速度如此之快,接下来又觉得兴奋、激动和自豪。”此后,闫泽宇再次接到高分辨检测电话,照此计算,从初配成功到采集大约是3个月的时间,可能正好要撞上期末考试周
如果捐献时间与考试冲突,意味着闫泽宇可能无法按计划复习、取得最理想的成绩。但他转念一想,自己是当前配型相合度的第一顺位。
“考试可以申请缓考,但患者的生命不容等待。”“身系他人命运”的责任让闫泽宇积极配合骨髓库工作人员,在3个月内完成了高分辨检测、体检、确认捐献等一系列流程。
这几天医学院进入期末考试季,医学生们行色匆匆,辗转在自习室和考场之间。经与骨髓库工作人员协商,闫泽宇把捐献日期调整到了只影响一门生理课考试的时间,“我在医院住院这几天也还在不停看书,复习微生物和病理。”
就是这样一位一边“把书翻烂”、一边“把爱翻新”的小伙,忍受着身体的不适,兼顾着考试的压力,保持着乐观的态度,一步一步渡过自己的难关,也帮助他人渡过难关。
“以求不负这万分之一的缘分”
在青涩的初中时代,闫泽宇目睹了外婆与疾病抗争的艰辛。“当时外婆突发脑血栓住院,看到卧病在床、言语不畅的她,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病魔的恐怖。我就想,如果我能学医给她治病就好了。”
外婆出院后,闫泽宇和妈妈去医院领取报销返款。“那年东北的冬天特别冷,清晨,我和妈妈走进医院大厅,里面密密麻麻全是裹着厚实羽绒服排队候诊、取药的人,这些病痛让冬天看起来更冷、更长了。”
那时起,闫泽宇就下定决心要学医。
“我想出一份力,尽量缓解那些患者的病苦,减轻那些家庭的负担。”此后,闫泽宇在学习中展现出比同龄人更多的踏实和勤奋。在高考结束后填报志愿时,闫泽宇把录取率最高的前十个专业都填了临床医学。
最终,他如愿来到上医,“我离‘为人民灭除病苦’近了一大步。”
除了学业上精益求精,闫泽宇还积极参加红十字会、校学生会和书院等组织的各类志愿活动。
“我的MBTI是ENFJ,性格外向,喜欢在参加志愿服务的过程中与人交往,予人帮助。”躺在华山医院的血细胞采集室,闫泽宇更感受到了生命的价值。正是在这间采集室里,28年前,我国第一例非血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在这里完成。如今,闫泽宇的干细胞也将成为生命的“种子”,跨越时空,拯救生命。
图片
“万分之一的概率,让我们成为了HLA配型全相合者。这别样的缘分让素昧平生的我们,命运紧紧相连,愿我们带着彼此对世界的热爱和依恋过好我们这一生,以求不负这万分之一的缘分;衷心希望我的干细胞能够跨越千山万水,在您的身体中生根发芽;更衷心祝愿您能够战胜病魔,和家人一起回归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闫泽宇在对干细胞受者的寄语中这样写道。
  作者:唐闻佳 金嘉怡 秦源
文:唐闻佳 金嘉怡 秦源图:受访方供图编辑:唐闻佳责任编辑:樊丽萍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