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阿勒泰,走进治愈无数人的“远方”

图片


团团带你读


亲爱的“青春湖北”粉丝朋友们,大家晚上好,又到了每周五晚的“悦学习·跃青春-青智阅读”专栏,今天是团团陪大家读书的第67期。快到暑假了,大家准备去哪里旅行呢?今晚,团团带大家阅读《我的阿勒泰》,一起去往美丽自由的北疆,感受大自然的治愈力量!


图片


《我的阿勒泰》是作家李娟创作的散文集,首次出版于2010年7月。该作品记录了作者在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生活的点点滴滴,包括人与事的记忆和感悟。全书文字明净、质地纯粹,展现了游牧民族在边地深远丰富的生存景观,充满朴野清新的气息。


记录北疆边地的美好与闪光


《我的阿勒泰》一书中,作者记录了“我”在18岁到20出头的年纪,怀有的那些关于自由、友谊、爱情的珍贵记忆:那时的“我”生活在乡间山野,与周遭现实格格不入,却额外珍惜与邻人为数不多的交集——与河边洗马的少年的相处,和巴哈提小儿子的“恩怨”,偶遇赛马小冠军,乡村舞会上的漂亮年轻人,还有热情的姑娘古贝,邻居比加玛丽……李娟的文字从容幽默,不仅仅写出边地之异,更写出情感之同,细细铺陈出一个寂静而美好的边地生活。

图片


全书分为两辑。第一辑《记忆之中》记录了在喀吾图和阿克哈拉村里细碎、坚韧的生活画面;第二辑《角落之中》书写了李娟和母亲及外婆随牧民迁徙、流动的日常:春天沙依恒布拉克草原上鼓胀的帐篷,夏季牧场上喧嚣盛大的阿肯弹唱会,入冬后瓷实的迢迢雪路……一以贯之的,还有李娟关于“人”与“自然”的边界的思索。比如,遭遇蝗灾后的农民,戈壁滩上通往绿洲“滴水泉”的路,进阿勒泰深山中摘采“野生的木耳”……该书不仅切中环境与人类生存的矛盾,还传达了人们盼望绿水青山的朴实诉求,显示出作者的自然主义倾向与人文关怀。

图片

阿勒泰是李娟写作的原乡,她用细腻的情感和质朴的笔致描述了个人生活,透过私人的感触呈现了北疆大地的面貌。流动的生活让她深入遥远的北疆,与陌生的人事物相逢,从牧民文化与大自然的力量之中,体验到生命的深厚底蕴。困顿艰难的生活,在李娟笔下呈现出明亮细腻的特质,这一特质背后是对生命最为真诚的敬重。它不仅抵达戈壁、草原、雪山、帐篷、骏马和牧人,也走进我们内心深处某个甚少敞开的角落。

写作就是写生活


李娟少年时期就跟随母亲辗转于四川新疆两地,童年时曾生活在新疆最北端阿勒泰地区的富蕴县。高中辍学后,她帮助母亲经营小卖部,干过车工、服装厂工人,兼做裁缝,与牧民一起转场,这些都成为她宝贵的写作素材。

在新疆的数载光阴,为李娟的写作积累了丰富的养料。高耸的山、潺潺的溪流、放羊的少数民族小伙、难挨的寒冬……被她一一编织进了散文中。《我的阿勒泰》就是其中之一。

图片

她记录下阿勒泰这片土地的广袤与神秘。
一串串缤纷闪亮的火球从筒子里迸出,高高地冲向漆黑的空中,然后喷爆出一道道金波银浪。四周寂静无声,白雪皑皑。这幕强烈的情景非但没能撕破四周的寂静,反而更令这寂静瞬间深不见底。不远处的荒野在烟花的照耀下忽明忽暗。更远的地方,沙漠的轮廓在夜色中脉动了两三下。
杂货店里辛苦乏味的生活,在她的笔下却充满生机。她有时候会扔下店里的生意,满山遍野地玩。
站在山顶上往下看,整条河谷开阔通达,河流一束一束地闪着光,在河谷最深处密集地流淌。草原是绿的,沼泽是更绿一些的绿,高处的森林则是蓝一样的绿。我爱绿色。为什么我就不能是绿色的呢?

图片

热闹的乡村舞会,也是她生活中别样的乐趣。
我们在村子里黑暗的土路上深一脚浅一脚往拖依上赶。远远地听到电子琴声了,心中忍不住一下子膨胀开来,身体一下子轻盈了。
母亲和外婆也经常出现在她的笔下。在她的叙述中,母亲趣味十足,常常“仗着自己聪明”,在汉语和牧民使用的哈萨克语之间“胡乱翻译”,于是,手雷形状的白酒被翻译成了“砰砰”,木耳成了“黑色蘑菇”,孔雀成了“大尾巴漂亮鸟”……

在许多人不熟悉的北疆,李娟仿佛是与老朋友聊天一般,用细腻的语言还原出了一个纯粹又美好的诗意世界,勾勒出阿勒泰的原始与松弛。有一位网友这样评价与李娟文字相遇的感受:“读李娟的文字好像在给精神做按摩,眯着眼睛舒适地享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