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抗氧化剂的醌类衍生物N-(1,3-二甲基丁基)-N'-苯基对苯二胺-醌(6PPD-Q)作为一种高毒性化合物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其对藻类的影响尚未被充分了解。6PPD-Q可能会作为外源电子受体干扰蓝藻的光合电子传递过程,从而影响其光合固碳功能。基于此,该研究探讨了环境浓度6PPD-Q的长期暴露对蓝藻的影响,并阐明了其影响机制。
导 读
轮胎老化会释放出一种叫做6PPD-Q的化合物。该化合物可能影响水中藻类的生理和生态功能。藻类作为水环境中最重要的初级生产者之一,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研究人员进行了一项研究,探讨6PPD-Q对藻类的影响。他们发现,6PPD-Q干扰了藻类的光合固碳。这项研究让我们更深入了解6PPD-Q可能对水生生物产生的影响,对保护水生生态系统和人类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图1 图文摘要
研究人员观察了蓝藻Synechocystis sp.暴露于环境浓度6PPD-Q长达100天期间的生物量、氧化应激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图2),记录了蓝藻对长期低剂量6PPD-Q暴露的反应过程。发现蓝藻的生长经历了兴奋、毒性和恢复三个阶段,先是短暂增长,然后受到抑制,最终逐渐恢复。这些发现为解析蓝藻对污染物的响应提供了全新的见解。
图2 6PPD-Q对蓝藻Synechocystis sp.的影响。
为了解6PPD-Q对蓝藻光合作用的影响及机理,研究人员测定了蓝藻的亚显微结构,并进行了细胞的三维结构重建,观察了光合作用场所类囊体膜间距的变化(图3)。结果显示,在兴奋阶段,蓝藻的类囊体膜间距显著增加,从而促进了光合作用;而在毒性阶段,类囊体膜间距显著减少,导致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图3 6PPD-Q暴露下蓝藻Synechocystis sp.类囊体膜结构的变化
为了进一步评估6PPD-Q对光合活性的影响,研究人员进一步测定了光合电子传递链中光系统I(PSI)和光系统II(PSII)的活性、高能代谢产物(ATP和NADPH)的含量、以及光合作用下游固碳酶的活性(图4)。研究表明,6PPD-Q影响了蓝藻光合电子产生和分配的源汇平衡:在兴奋阶段,产生光合电子的PSII活性增加,而消耗光合电子的固碳反应中碳同化酶活性降低,导致大量的NADPH和ATP累积,能量的“供过于求”导致了生物量增加;而在毒性阶段,PSII活性降低,电子泄露到氧气受体产生大量ROS,从而导致ATP和NADPH合成量降低,即可用于下游固碳的能量减少,能量的“供不应求”导致生物量减少;在恢复阶段,光合电子产生的源和汇逐渐建立新的平衡,从而实现生物量的恢复。
图4 6PPD-Q对蓝藻Synechocystis sp.电子传递过程的影响
在6PPD-Q暴露期间,与光合作用有关的基因和蛋白也表现出明显的周期性变化,在兴奋阶段,光合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上调,而在毒性阶段则受到抑制。这一发现进一步从分子水平证实了6PPD-Q是一种光合作用干扰剂。
图5 6PPD-Q暴露期间蓝藻Synechocystis sp.的光合作用基因和蛋白的变化
研究人员利用电化学、光合电子传递阻断以及分子对接等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6PPD-Q影响光合电子传递的作用靶点(图5)。电化学分析显示,6PPD-Q可以作为蓝藻Synechocystis sp.的外源电子受体。光合电子传递定向阻断实验发现,6PPD-Q能够从光系统II (PS II) 的质体醌QB位点和光系统I (PS I) 的叶醌A1位点获取光合电子,从而影响光合电子的传递。分子对接表明,6PPD-Q可以与PS II和PS I中的内源质体醌(QA和QB)和叶醌(A1A和A1B)占据相同的结合口袋(图6),且相比于QA,6PPD-Q更倾向于从QB和A1获取电子。
图6 6PPD-Q从蓝藻Synechocystis sp.光合电子传递链上获取电子
研究人员通过13C示踪的拉曼显微成像以及同位素质谱仪量化了6PPD-Q对蓝藻光合固碳的影响(图7)。他们发现,对于低剂量的6PPD-Q (100 ng/L)暴露,蓝藻的固碳效率在兴奋阶段增加了约7%,而在毒性阶段和恢复阶段,其固碳效率分别降低了约28%和20%。而对于高剂量的6PPD-Q (100 μg/L) 暴露,蓝藻的固碳效率在三个阶段分别降低了约6%,30%,29%。这些结果表明,6PPD-Q对Synechocystis sp.的碳固定具有长期不利影响。
图7 6PPD-Q暴露期间蓝藻Synechocystis sp.二氧化碳同化效率的变化
总结与展望
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质。然而,6PPD-Q会阻断光合作用中电子的传递,降低蓝藻Synechocystis sp.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导致其生物量和固碳效率下降。因此,长期暴露于6PPD-Q可能扰乱蓝藻等水生生物的光合作用,对水环境的初级生产造成威胁。这项研究指出,醌类污染物可能干扰蓝藻光合作用中电子向有机碳的转化过程,从而影响固碳效率。今后的研究需要进一步评估醌类污染物对水生初级生产的影响。
责任编辑
赵柏林 西安交通大学
周美亮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本文内容来自Cell Press合作期刊The Innovation第五卷第四期以Report发表的“6PPD-quinone affects the photosynthetic carbon fixation in cyanobacteria by extracting photosynthetic electrons” (投稿: 2023-12-16;接收: 2024-04-23;在线刊出: 2024-04-26)。
DOI: https://doi.org/10.1016/j.xinn.2024.100630
引用格式:You X., Chen X., Jiang Y., et al. (2024). 6PPD-quinone affects the photosynthetic carbon fixation in cyanobacteria by extracting photosynthetic electrons. The Innovation 5(4), 100630.
作者简介
孙卫玲,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会(IAHR)全球水安全委员会成员。主要从事水体中新污染物环境行为及生态效应的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及中欧、中日和中韩国际合作项目。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和授权国内发明专利20余项、国际发明专利5项。相关成果入选2020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曾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49届日内瓦发明展金奖。
往期推荐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期刊简介
The Innovation是一本由青年科学家与Cell Press于2020年共同创办的综合性英文学术期刊:向科学界展示鼓舞人心的跨学科发现,鼓励研究人员专注于科学的本质和自由探索的初心。作者来自全球58个国家;已被139个国家作者引用;每期1/5-1/3通讯作者来自海外。目前有196位编委会成员,来自21个国家;50%编委来自海外(含39位各国院士);领域覆盖全部自然科学。The Innovation已被DOAJ,ADS,Scopus,PubMed,ESCI,INSPEC,EI,中科院分区表(1区)等收录。2022年影响因子为33.1,CiteScore为23.6。秉承“好文章,多宣传”理念,The Innovation在海内外各平台推广作者文章。
期刊官网:
www.the-innovation.org
期刊投稿(Submission):
marketing@the-innovation.org
Logo|期刊标识
See the unseen & change the unchanged
创新是一扇门,我们探索未知;
创新是一道光,我们脑洞大开;
创新是一本书,我们期待惊喜;
创新是一个“1”,我们一路同行。
The Innovation 姊妹刊
The Innovation
赞助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