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的全球份额(2001-2023):趋势、结构及展望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

摘要



一季度的出口高于市场预期,对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起了重要作用,出口好于预期源自全球经济好于预期以及中国出口的全球份额相对稳定。从本世纪初加入WTO以来,我国出口份额持续上升。即使有贸易摩擦干扰,但中国凭借供应链的韧性和强大的竞争力,在“新三样”、跨境电商以及强化与“一带一路”经济体贸易联系的基础上,出口的全球份额反而进一步上升。中国是如何实现的?出口份额变化背后的商品结构、区域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出口份额有哪些典型事实?未来又将如何变化?本文主要回答上述问题,作为出口系列的第一篇。

近年来市场对中国出口份额的变化愈发关注。一方面,出口份额反映中国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外迁、脱钩断链等影响出口份额的事件频繁发生,微观上冲击企业经营和居民就业,宏观上拖累出口和经济增速,逐渐成为流行叙事。

一、中国出口份额的典型事实
中国出口份额的变化,既有与大众认知相符的部分,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其一,2001-2015年,中国出口高速增长,出口份额持续上升。出口份额从2001年的4.3%一路升至2015年的13.7%。
其二,2020-2021年,中国出口份额受益于国内生产率先恢复的“供给替代”,2022年则面临海外供应链恢复后的“红利回吐”。中国出口份额从2019年的13.1%升至2020和2021年的14.7%和14.9%,再回落至2022年的14.2%。
其三,疫情前中国出口份额最高是2015年,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之前便已开始下滑。中国出口份额从2015年的13.7%一路降至2017年的12.8%,中国低端产业外迁和中国出口占美国进口份额下降已经发生。
其四,中美贸易摩擦确实导致2018年中国出口份额的下降,但2019年便已经回升,目前仍处于相对高位。2018年中国出口份额从2017年的12.8%降至12.7%,2019年又反弹至13.1%。
二、商品结构变化对中国出口份额的影响
2015-2022年,中国占全球出口份额增长0.5个百分点。总体上看,我国出口份额上升主要源自“新能源汽车、电池、光伏”新三样的强劲竞争力、电气机械设备以及跨境电商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美对华贸易摩擦以及产业链迁移对中国出口份额及相关就业的拖累。在出口份额的变化过程中,我国出口产业格局以及就业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
按HS口径分类,拆分细项看结果如下:
1)对出口份额增长有正向拉动效应的主要商品:
第一,车辆及其零件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23个百分点。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创历史新高。
第二,电机、电气设备,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21个百分点,主要受集成电路、蓄电池、半导体器件等商品出口规模快速增长拉动。
第三,塑料及其制品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18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东盟、印度、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等地区需求增加。
第四,特殊交易品及未分类商品(HS98)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17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中国跨境电商贸易的快速发展。
第五,玩具、游戏品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16个百分点,主要源于美国进口需求增加。
第六,有机化学品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15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扩张。
第七,硅片等杂项化学品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11个百分点。其中,硅片出口量大增主要源于海外光伏装机需求的爆发。
第八,成品油等矿物燃料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09个百分点。俄乌冲突爆发后, 2022年中国向欧盟出口的成品油规模较上年增长2.16倍。
第九,无机化学品、稀土金属等商品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08个百分点,受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需求增长拉动。
第十,钢铁制品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08个百分点,主要受海外需求增长拉动。2015-2022年,全球对钢铁制品的进口需求增长33.4%。
2)对出口份额有负向拖累效应的商品:
受产业链迁移影响,服装对出口份额的拖累最大,达0.31个百分点,鞋靴拖累出口份额回落0.08个百分点。
受美国的技术封锁影响,光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精密仪器及设备拖累中国出口份额回落0.17个百分点。
三、区域结构变化对中国出口份额的影响
中国对前十大出口目的地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近3/4,分别为东盟、美国、欧盟、中国香港、日本等,但出口集中度有所回落,中亚、非洲、墨西哥等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我国出口主要增量市场,美、日在我国出口及美日进口中的份额下降。
1)占中国出口比重下降的地区
美国持续推进与中国的“脱钩断链”,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大幅回落。2015-2023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以及美国从中国进口比重分别回落3.2和7.6个百分点,  呈现“M”型走势,高点出现在中美摩擦爆发前和疫情期间。
由于内地多个自贸区成立以及对美国出口的下滑,中国香港转口贸易优势有所削弱。2015-2023年,中国香港对美国出口规模下降20.5%,而中国香港整体出口增速高达15.9%。
日本取消对中国的关税优惠政策,对低端产品的采购向东南亚国家寻求进口替代。2015-2023年,中国占日本服装进口比重下降16.7个百分点,越南、孟加拉国和缅甸合计占比增加12.2个百分点。
2)占中国出口比重增加的地区
东盟崛起,与中国形成替代与互补的贸易关系。东盟凭借更低的成本优势,过去几年已经在服装出口上实现了对中国的部分替代,但同时也更加依赖从中国进口纺织原材料和中间品。2023年中国对东盟出口比重较2015年增加3.3个百分点,2022年占东盟进口比重较2015年增加2.9个百分点。
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墨西哥转口贸易崛起。2015-2023年,墨西哥占美国进口比重增加1.7个百分点。同时墨西哥加大从中国进口,2022年中国占墨西哥进口比重较2015年增长1.9个百分点。
中国增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对非洲、中亚等地区出口增长较快。2015-2022年,中国对非洲和中亚地区出口比重分别增加0.3和1.1个百分点,占非洲和中亚地区的进口比重分别增加2.0和7.7个百分点。
俄乌冲突爆发后,中国填补欧美企业的空缺,大幅增加对俄罗斯的出口。2015-2023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比重增加1.8个百分点,2023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突破1100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46.9%。
欧盟遭遇能源危机,增加对我国相关产品的进口替代国内生产。2015-2023年,中国对欧盟出口比重增加1.8个百分点,占欧盟进口比重增加1.15个百分点,欧盟主要增加化工品、金属制品车辆及其零件、机电设备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从中国的进口。
韩国较为依赖从中国进口,中国占韩国进口比重增加,对韩国出口比重保持稳定。2015-2023年,中国占韩国进口比重增加1.6个百分点至22.2%,其中无机化学品进口比重增长7.3个百分点。
印度进口需求快速增长,但对中国商品的进口依赖度较低。2015-2022年,中国对印度出口比重增加0.9个百分点至3.5%,但占印度进口比重反而下滑1.82个百分点。
四、中国出口形势的挑战和韧性
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中国出口面临多重挑战:一是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潜在的贸易争端将加大出口的不确定性;二是发达经济体谋求脱钩断链,中国出口面临低端产业链外迁、制造业回流欧美本土的压力;三是美国在科技领域打压中国,对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原材料“卡脖子”。
但中国出口具有较强竞争力,出口份额仍有韧性:一是源于中国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产业链规模庞大,产业配套完整,全面、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网络,大规模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二是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中国的竞争优势不断向产业链中上游攀升,增加对中间品和资本品的出口。三是跨境电商成为中国出口新增长点 ,带动中国出口“老三样”焕发新活力。四是区域贸易合作更加密切,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
风险提示:全球贸易规模收缩、中美贸易摩擦加剧

目录

一、中国出口份额的典型事实

二、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变化

(一)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

(二)分商品看,中间品和资本品拉动中国出口份额增长,劳动密集型商品拖累出口份额回落

三、中国出口的区域结构变化

(一)中国出口的区域结构

(二)分地区看,新兴市场经济体是出口主要增量市场,美国和日本是主要拖累

四、中国出口形势的挑战和韧性

(一)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中国出口面临多重挑战

(二)中国出口具有较强竞争力,出口份额仍有韧性


正文



一、中国出口份额的典型事实

中国出口份额的变化,既有与大众认知相符的部分,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
其一,2001-2015年,中国出口高速增长,出口份额的持续上升。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出口份额从2001年的4.3%一路升至2015年的13.7%。尤其是2009年和2015年,全球出口总额大幅收缩,但中国出口份额明显上升,即中国出口竞争力增强。
其二,2020-2021年,中国出口份额受益于国内生产率先恢复的“供给替代”,2022年则面临海外供应链恢复后的“红利回吐”。中国出口份额从2019年的13.1%升至2020和2021年的14.7%和14.9%,再回落至2022年的14.2%。
其三,疫情前中国出口份额最高是2015年,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之前便已开始下滑。中国出口份额从2015年的13.7%一路降至2017年的12.8%,中国低端产业外迁和中国出口占美国进口份额下降已经进行。
其四,中美贸易摩擦确实导致2018年中国出口份额的下降,但2019年便已经回升,目前仍处于相对高位。2018年中国出口份额从2017年的12.8%降至12.7%,2019年又反弹至13.1%。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限制虽然影响中国对美国的直接出口,但可以通过转口贸易、将商品组装环节外迁等方式应对,同时中国也在着力扩展新的贸易伙伴,特别是“一带一路”国家。2023年中国出口份额为14.2%,显著高于中美贸易摩擦之前2017年的12.8%,也高于此前高点2015年的13.7%。

图片

图片

二、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变化
(一)中国出口的商品结构
我国以机电设备和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为主。按照HS口径分类,2023年,机电设备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达41.6%,排名第一,近二十年机电设备出口比重均在四成以上;其次是纺织服装、鞋、玩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占比22.4%;矿产、化工、塑料等工业材料出口占比12.7%,排名第三,近些年出口表现亮眼的车辆及运输设备出口占比7.2%,而食品饮料出口占比较低,仅有2.9%。

图片

从产业竞争力看,玩具、纺织服装、鞋靴、家具等劳动密集型商品、铁道及电车道机车以及贱金属及其制品占全球出口比重均超过30%。截至2023年底,羽毛、羽绒制品出口占比超8成,纺织服装产业链中的6类原材料、中间品和制成品在全球出口占比均超30%;玩具、家具在全球出口占比分别为59.7%和42.1%;铁道及电车道机车以及贱金属及其制品,分别占全球出口的36.5%和33.1%。
相比之下,中国对粮食、肉类、乳品、饮料等食物的出口占比较低,约1-2%。由于庞大的人口基数,中国作为全球前列的农业大国,食物生产主要用于国内供给,相对于粮食出口,中国更依赖于从国外进口,2023年中国对农产品的贸易逆差达1351.8亿元。

图片

(二)分商品看,中间品和资本品拉动中国出口份额增长,劳动密集型商品拖累出口份额回落
2015-2022年,中国占全球出口份额增长0.5个百分点,拆分细项看,在HS口径下,拉动出口份额增长的商品主要包括:车辆、玩具等消费品以及机电设备、塑料、钢铁、化学品等中间品和资本品;拖累出口份额回落的商品主要包括:纺织服装、鞋靴和精密设备等。

图片

图片

1)对出口份额增长有正向拉动效应的主要商品
第一,车辆及其零件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23个百分点。中国加快绿色转型,在新能源等重大技术上实现突破,新能源车加速出海。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同比增长57.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创历史新高。2015-2022年,中国占全球车辆及零件出口比重上升4.52个百分点至9.26% ,超过日本,排名世界第二。
第二,电机、电气设备,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21个百分点。机电设备商品种类较多,主要是集成电路、蓄电池、半导体器件等商品出口规模快速增长,2023年集成电路、蓄电池、半导体器件出口规模达2678亿美元,较2015年增长135%。
第三,塑料及其制品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18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东盟、印度、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等地区需求增加,2015-2022年,中国出口塑料及其制品至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比重增加9.5个百分点。

图片

第四,特殊交易品及未分类商品(HS98)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17个百分点。近年来跨境电商贸易快速发展,2023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2.38万亿元,增长15.6%,其中,出口1.83万亿元,增长19.6%。
第五,玩具、游戏品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16个百分点。美国是中国最大的玩具出口市场,中国每年有约35%的玩具出口至美国,2015-2022年,美国对玩具、游戏、运动等品类的进口规模增加76.4%,带动中国对美国玩具、游戏品出口规模增长143%。
第六,有机化学品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15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扩张,2015-2022年,中国对发展中经济体出口的有机化学品规模增长1.6倍。
第七,硅片等杂项化学品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11个百分点。硅片出口量大增主要源于海外光伏装机需求的爆发。
第八,成品油等矿物燃料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09个百分点。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盟对俄罗斯实行石油禁运,同时增加对其他地区的进口,2022年中国向欧盟出口的成品油规模较上年增长2.16倍。
第九,无机化学品、稀土金属类商品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08个百分点,受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需求增长拉动。2015-2023年,美国、日本和韩国对无机化学品的进口需求合计增长95%。
第十,钢铁制品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08个百分点,受益于海外需求扩张。2015-2022年,全球对钢铁制品的进口需求增长33.4%。
2)对出口份额有负向拖累效应的商品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高精尖产业。
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服装对出口份额的拖累最大,达0.31个百分点,鞋靴拖累出口份额回落0.08个百分点。随着中国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陆续从中国迁移至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2015-2022年,孟加拉国和越南服装出口金额分别增长119%和58%,占世界服装出口比重分别上涨3.9和1.0个百分点,中国服装出口比重则下降6个百分点。

图片

对于高精尖产业,光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精密仪器及设备拖累中国出口份额回落0.17个百分点,主要受美国的技术封锁影响。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对中国实行出口管制和技术封锁,截至2020年,美国出台的针对中国的《商业管制清单》(CCL)全部条款为4510条,其中涉及科学仪器管制的占比超过42%,近2000条。2015-2022年,精密仪器设备拖累出口份额回落0.17个百分点,虽疫情期间有所好转,但“卡脖子”难题短期难以攻克,2022年精密设备拖累当年中国出口份额回落0.16个百分点。
三、中国出口的区域结构变化 
(一)中国出口的区域结构
中国对前十大贸易伙伴的出口比重近3/4,但出口集中度有所回落。按2023年出口比重从高到底排列,中国前十大出口市场分别是东盟、美国、欧盟、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印度、俄罗斯、英国和澳大利亚,2023年,东盟首次超越美国和欧盟,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从出口比重看,前十大出口市场占比从2018年的高点77.9%降至2023年的73.6%,回落4.3个百分点,对主要市场的出口集中度有所下降。
中亚、非洲、墨西哥等新兴市场经济体是新增量,中国对以上区域出口快速增长。2023年,中国对中亚五国出口规模同比上年增长27%,高于-4.6%的整体增速,对墨西哥出口突破800亿美元,同比增长5%。由于高基数效应,2023年对非洲出口同比增长1.5%,两年复合增长8%。2018-2023年,中国对中亚、非洲、墨西哥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出口占中国出口比重合计增长2.4个 百分点至9.3%。

图片

图片

(二)分地区看,新兴市场经济体是出口主要增量市场,美国和日本是主要拖累
分地区看,2015-2023年,前十大出口市场中,美国、日本、英国和中国香港占中国出口比重回落,分别下降3.2、1.3、0.3和6.4个百分点。对东盟、欧盟、印度、俄罗斯、澳大利亚出口比重增加,韩国基本维持不变,对中亚五国、非洲和墨西哥等热点区域出口比重分别增长1.1、0.3和0.9个百分点。

图片

图片

图片

1)占中国出口比重下降的地区
美国持续推进与中国的“脱钩断链”,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大幅回落。2015-2023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以及美国从中国进口比重分别回落3.2和7.6个百分点,呈现“M”型走势。加入WTO以来,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一度超五分之一,中美贸易爆发冲突之后,美国对中国采取“脱钩”或“去风险”措施,2019年对美出口比重较上年下降2.4个百分点,疫情期间受益于国内生产率先恢复的“供给替代”,出口比重有所回升,但疫后美国重启对中国的“脱钩断链”,2023年中国对美出口比重降至14.8%,创中美贸易摩擦后的新低。从商品结构看,美国基本全方面降低对中国的进口依赖,但对汽车及零件进口规模整体增加。
中国香港是过去中国内地出口美国的中转站,由于内地多个自贸区成立以及对美国出口的下滑,中国香港转口贸易优势有所削弱。2015-2023年,中国香港对美国出口规模下降20.5%,远低于中国香港整体出口增速的15.9%。
日本取消对中国的关税优惠政策,低端产品向东南亚国家寻求进口替代。2016年底,日本取消对中国的特惠关税待遇,2017年起中国对日本出口比重持续回落,2017-2023年,日本从中国进口比重下降4.7个百分点,同时被日本剔除关税减免名单的还有泰国,同期日本从泰国进口比重下降0.11个百分点。从商品结构看,日本从中国主要减少纺织服装的进口,并转向从东南亚国家进口,2015-2023年,中国占日本服装进口比重下降16.7个百分点,越南、孟加拉国和缅甸合计占比增加12.2个百分点。
2)占中国出口比重增加的地区
东盟等新兴经济体崛起,与中国形成替代与互补的贸易关系。2023年中国对东盟出口比重较2015年增加3.3个百分点,2022年占东盟进口比重较2015年增加2.9个百分点。东盟凭借更低的成本优势,过去几年已经在服装出口上实现了对中国的部分替代,但同时也更加依赖从中国进口纺织原材料和中间品。以越南为例,越南向美国出口服装并同步从中国进口配套原辅料,从中国进口额与其对美国出口额之比延续上升,从2016年的90%升至2023年的96%。

图片

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墨西哥转口贸易崛起。2015-2023年,中国对墨西哥出口比重增长0.9个百分点。随着美国加快推动“近岸外包”策略,实现对中国制造的替代,具备地理和成本优势的墨西哥是美国近岸采购的首选,2015-2023年,墨西哥占美国进口比重增加1.71个百分点。同时墨西哥加大从中国进口,2022年中国出口占墨西哥进口比重较2015年增长1.92个百分点,中国成为墨西哥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二大进口来源国,2021年两国双边贸易额突破1000亿美元。
中国增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对非洲、中亚等地区出口增长较快。2015-2022年,中国对非洲和中亚地区出口比重分别增加0.3和1.1个百分点,占非洲和中亚地区的进口比重分别增加2.0和7.7个百分点。中国的传统出口优势集中于加工制造业,沿线部分贸易伙伴的优势集中于资源密集型产品,中国与沿线国家具有较强的贸易互补性。
俄乌冲突爆发后,中国填补欧美企业的空缺,大幅增加对俄罗斯的出口。俄乌冲突爆发后,欧美企业撤出俄罗斯市场,一部分由俄罗斯本土企业替代,另一部分则由中国等 企业填补。2015-2023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比重增加1.8个百分点,2023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突破1100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46.9%。
欧盟遭遇能源危机,增加对我国相关产品的进口替代国内生产。2015-2023年,中国对欧盟出口比重增加1.8个百分点,占欧盟进口比重增加1.15个百分点。由于俄罗斯停止向欧洲市场出口天然气、石油等重要能源物资,欧洲陷入能源危机,使得制造业的能源成本大涨。中国凭借能源成本低以及产业链完整等优势,实现了对欧洲部分产业的出口替代,主要集中于化工品和金属制品等资源密集型商品以及车辆及其零件、机电设备等技术密集型商品。
韩国较为依赖从中国进口,中国占韩国进口比重增加,对韩国出口比重保持稳定。根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发布的《2023年上半年依赖特定国家进出口产品现况》,韩国对特定国家依赖程度超过50%的产品共计1176种,其中584种产品自中国进口,占比近半。其中,绝大部分为农畜水产品和简单制造工艺品,另一小部分则是半导体和二次电池的关键原材料,2015-2023年,中国占韩国进口比重增加1.6个百分点,其中无机化学品进口比重增长7.3个百分点。
印度进口需求快速增长,但对中国商品的进口依赖度较低。21世纪以来,印度经济快速增长,带动印度国内需求扩张,2015-2022年,印度进口占全球进口比重增加0.52个百分点,同期中国对印度出口比重增加0.9个百分点,但占印度进口比重反而下滑1.82个百分点,反映在印度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中国商品的依赖度较低。

图片

四、中国出口形势的挑战和韧性
(一)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中国出口面临多重挑战
一是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潜在的贸易争端将加大出口的不确定性。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浪潮兴起,部分国家通过提高关税、限制进口等措施保护本国产业,无疑增加了中国出口企业进入其市场的壁垒,影响中国出口增速和市场份额。
二是发达经济体谋求脱钩断链,中国出口面临低端产业链外迁、制造业回流欧美本土的压力。产业链调整具备“先慢后快”的非线性特征,中美贸易摩擦后受益于“转出口效应”和疫情期间的全球供给缺口,中国出口份额不降反增。但新的产业链格局一旦形成,将对中国出口份额形成显著冲击。为创造就业和增强产业链韧性,近几届美国政府贯彻“制造业回流”战略,提出一系列产业政策,例如奥巴马政府的“再工业化”、特朗普政府的“把制造业带回美国”以及拜登政府的“重振制造业”。
三是美国在科技领域打压中国,对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原材料“卡脖子”。这将影响中国企业向全球价值链更高阶段的攀升,导致我国产业转型升级进程受阻,进一步压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
(二)中国出口具有较强竞争力,出口份额仍有韧性
一是源于中国供应链的竞争优势。第一,产业链规模庞大,产业配套完整。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中类、666个小类,是全球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第二,全面、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网络,中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高铁运营里程稳居世界第一,2023年全球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国占7个。规模优势逐步凸显,社会物流成本持续下降,2021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14.6%,十年内下降3.2个百分点;第三,中国具备大规模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尽管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减少,但劳动力的绝对规模依旧很大,同时劳动力素质不断提升。202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升至11.05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助力中国产业升级转型。
二是出口商品结构升级。外贸结构变化是产业升级的外在表现,2015年以来,随着中国本土企业不断积累资本、技术等要素优势,虽然产业链末端组装、加工环节逐渐向海外迁移,但中国的竞争优势不断向产业链中上游攀升,增加对中间品和资本品的出口。
三是跨境电商成为出口新增量。凭借低门槛、低成本、宽平台的优势,跨境电商成为中国出口新增长点,带动中国出口“老三样”焕发新活力。目前全国已形成了165个跨境电商综试区,覆盖全国31个省份,跨境电商综试区走向普惠阶段。
四是区域贸易合作更加密切。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成员国的合计人口、GDP和出口总额占世界比重均在30%左右,是当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商务部表示:“2023年,我国和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额达12.6万亿元人民币,比2021年协定生效之前增长了5.3%,其中中国对RCEP其他成员国出口增长了16.6%,比同期中国对全球出口增速超过4.6个百分点。”随着推进自贸区高水平建设,各成员国间的贸易往来将更加密切,为中国出口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