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的出口高于市场预期,对推动经济回升向好起了重要作用,出口好于预期源自全球经济好于预期以及中国出口的全球份额相对稳定。从本世纪初加入WTO以来,我国出口份额持续上升。即使有贸易摩擦干扰,但中国凭借供应链的韧性和强大的竞争力,在“新三样”、跨境电商以及强化与“一带一路”经济体贸易联系的基础上,出口的全球份额反而进一步上升。中国是如何实现的?出口份额变化背后的商品结构、区域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出口份额有哪些典型事实?未来又将如何变化?本文主要回答上述问题,作为出口系列的第一篇。
近年来市场对中国出口份额的变化愈发关注。一方面,出口份额反映中国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产业外迁、脱钩断链等影响出口份额的事件频繁发生,微观上冲击企业经营和居民就业,宏观上拖累出口和经济增速,逐渐成为流行叙事。
中国出口份额的变化,既有与大众认知相符的部分,也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其一,2001-2015年,中国出口高速增长,出口份额持续上升。出口份额从2001年的4.3%一路升至2015年的13.7%。其二,2020-2021年,中国出口份额受益于国内生产率先恢复的“供给替代”,2022年则面临海外供应链恢复后的“红利回吐”。中国出口份额从2019年的13.1%升至2020和2021年的14.7%和14.9%,再回落至2022年的14.2%。其三,疫情前中国出口份额最高是2015年,在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之前便已开始下滑。中国出口份额从2015年的13.7%一路降至2017年的12.8%,中国低端产业外迁和中国出口占美国进口份额下降已经发生。其四,中美贸易摩擦确实导致2018年中国出口份额的下降,但2019年便已经回升,目前仍处于相对高位。2018年中国出口份额从2017年的12.8%降至12.7%,2019年又反弹至13.1%。2015-2022年,中国占全球出口份额增长0.5个百分点。总体上看,我国出口份额上升主要源自“新能源汽车、电池、光伏”新三样的强劲竞争力、电气机械设备以及跨境电商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要认识到美对华贸易摩擦以及产业链迁移对中国出口份额及相关就业的拖累。在出口份额的变化过程中,我国出口产业格局以及就业结构也发生相应变化。第一,车辆及其零件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23个百分点。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6%,创历史新高。第二,电机、电气设备,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21个百分点,主要受集成电路、蓄电池、半导体器件等商品出口规模快速增长拉动。第三,塑料及其制品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18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东盟、印度、俄罗斯、巴西、墨西哥等地区需求增加。第四,特殊交易品及未分类商品(HS98)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17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中国跨境电商贸易的快速发展。第五,玩具、游戏品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16个百分点,主要源于美国进口需求增加。第六,有机化学品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15个百分点,主要受益于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扩张。第七,硅片等杂项化学品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11个百分点。其中,硅片出口量大增主要源于海外光伏装机需求的爆发。第八,成品油等矿物燃料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09个百分点。俄乌冲突爆发后, 2022年中国向欧盟出口的成品油规模较上年增长2.16倍。第九,无机化学品、稀土金属等商品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08个百分点,受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需求增长拉动。第十,钢铁制品拉动出口份额增长0.08个百分点,主要受海外需求增长拉动。2015-2022年,全球对钢铁制品的进口需求增长33.4%。受产业链迁移影响,服装对出口份额的拖累最大,达0.31个百分点,鞋靴拖累出口份额回落0.08个百分点。受美国的技术封锁影响,光影、计量、检验、医疗或外科用仪器、精密仪器及设备拖累中国出口份额回落0.17个百分点。中国对前十大出口目的地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近3/4,分别为东盟、美国、欧盟、中国香港、日本等,但出口集中度有所回落,中亚、非洲、墨西哥等新兴市场经济体成为我国出口主要增量市场,美、日在我国出口及美日进口中的份额下降。美国持续推进与中国的“脱钩断链”,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大幅回落。2015-2023年,中国对美国出口比重以及美国从中国进口比重分别回落3.2和7.6个百分点, 呈现“M”型走势,高点出现在中美摩擦爆发前和疫情期间。由于内地多个自贸区成立以及对美国出口的下滑,中国香港转口贸易优势有所削弱。2015-2023年,中国香港对美国出口规模下降20.5%,而中国香港整体出口增速高达15.9%。日本取消对中国的关税优惠政策,对低端产品的采购向东南亚国家寻求进口替代。2015-2023年,中国占日本服装进口比重下降16.7个百分点,越南、孟加拉国和缅甸合计占比增加12.2个百分点。东盟崛起,与中国形成替代与互补的贸易关系。东盟凭借更低的成本优势,过去几年已经在服装出口上实现了对中国的部分替代,但同时也更加依赖从中国进口纺织原材料和中间品。2023年中国对东盟出口比重较2015年增加3.3个百分点,2022年占东盟进口比重较2015年增加2.9个百分点。中美贸易摩擦爆发后,墨西哥转口贸易崛起。2015-2023年,墨西哥占美国进口比重增加1.7个百分点。同时墨西哥加大从中国进口,2022年中国占墨西哥进口比重较2015年增长1.9个百分点。中国增加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往来,对非洲、中亚等地区出口增长较快。2015-2022年,中国对非洲和中亚地区出口比重分别增加0.3和1.1个百分点,占非洲和中亚地区的进口比重分别增加2.0和7.7个百分点。俄乌冲突爆发后,中国填补欧美企业的空缺,大幅增加对俄罗斯的出口。2015-2023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比重增加1.8个百分点,2023年中国对俄罗斯出口突破1100亿美元,较上年同比增长46.9%。欧盟遭遇能源危机,增加对我国相关产品的进口替代国内生产。2015-2023年,中国对欧盟出口比重增加1.8个百分点,占欧盟进口比重增加1.15个百分点,欧盟主要增加化工品、金属制品车辆及其零件、机电设备等资本和技术密集型商品从中国的进口。韩国较为依赖从中国进口,中国占韩国进口比重增加,对韩国出口比重保持稳定。2015-2023年,中国占韩国进口比重增加1.6个百分点至22.2%,其中无机化学品进口比重增长7.3个百分点。印度进口需求快速增长,但对中国商品的进口依赖度较低。2015-2022年,中国对印度出口比重增加0.9个百分点至3.5%,但占印度进口比重反而下滑1.82个百分点。外部环境更趋严峻复杂,中国出口面临多重挑战:一是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潜在的贸易争端将加大出口的不确定性;二是发达经济体谋求脱钩断链,中国出口面临低端产业链外迁、制造业回流欧美本土的压力;三是美国在科技领域打压中国,对产业链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原材料“卡脖子”。但中国出口具有较强竞争力,出口份额仍有韧性:一是源于中国供应链的竞争优势,产业链规模庞大,产业配套完整,全面、高效、低成本的物流网络,大规模的高素质劳动力资源。二是出口商品结构升级,中国的竞争优势不断向产业链中上游攀升,增加对中间品和资本品的出口。三是跨境电商成为中国出口新增长点 ,带动中国出口“老三样”焕发新活力。四是区域贸易合作更加密切,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