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Plus·业界|日赚4.67亿 三大运营商2023年成绩单亮眼

全文1574字,阅读约需5分钟,帮我划重点

划重点

012023年,三大运营商均保持稳健增长,中国移动日赚约3.6亿元,三大运营商合计日均赚约4.67亿元。

02中国电信营收超5000亿,实现净利润304亿元,同比增长10.3%。

03中国移动营收首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0093亿元,同比增长7.7%。

04中国联通归母净利润连续7年实现双位数提升,达到82亿元,同比增长12%。

05三大运营商加速布局AI,以科技创新锻造新质生产力。

以上内容由腾讯混元大模型生成,仅供参考

截止2024年3月底,三大运营均发布了2023年业绩报告。2023年,三大运营商均保持稳健增长,年度“成绩单”比较亮眼。按一年365天计算,中国移动去年日赚约3.6亿元,三大运营商合计日均赚约4.67亿元。
中国电信2023年营收超5000亿实现净利润304亿元
图片
3月26日下午,中国电信发布2023年年报,财报数据显示,中国电信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5078亿元,同比增长6.9%,其中服务收入为4650亿元,同比增长6.9%,连续11年保持增长。实现归母净利润304亿元,同比增长10.3%;基本每股收益为0.33元。
年报显示,2023年,中国电信基础业务稳健增长,用户规模和价值持续提升,移动通信服务收入达到1957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移动增值及应用收入达到258亿元,同比增长12.4%,移动用户数净增1659万户,用户规模达到4.08亿户,移动用户ARPU达到45.4元,同比增长0.4%。固网及智慧家庭服务收入达到1231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智慧家庭业务收入达到190亿元,同比增长12.8%,宽带用户数净增926万户,达到1.90亿户,宽带综合ARPU达到47.6元,同比增长2.8%。
值得一提的是,天翼云收入达到972亿元,同比增长67.9%,国际业务收入超137亿元。同时,天翼云保持政务公有云基础设施第一和全球运营商云第一的头部地位,市场份额在国内公有云IaaS和IaaS+PaaS前三中唯一实现持续提升。
中国移动2023年营收首破万亿元大关
3月21日,中国移动披露2023年年报。年报显示中国移动2023年营收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该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10093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主营业务收入8635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归母净利润1318亿元,同比增长5%。
2023 年中国移动个人市场收入4902亿元,同比增长0.3%;移动客户9.91亿户,净增1599 万户,其中5G套餐客户7.95亿户,净增1.80亿户。家庭市场收入1319亿元,同比增长13.1%;家庭宽带客户2.64亿户,净增2012万户;千兆家庭宽带客户渗透率为30.0%,较2022年底提升了14.3个%。
此外,云业务已成为拉动运营商业绩增长的关键业务之一。而中国移动2023年在政企市场移动云收入为833亿元,同比增长65.6%,自有能力收入同比增长超100%,6项产品收入规模超百亿。
对比三家2023年的业绩数据,中国移动依然遥遥领先。按一年365天计算,中国移动去年日赚约3.6亿元,三大运营商合计日均赚约4.67亿元。
中国联通 归母净利润连续7年实现双位数提升
3月19日,中国联通率先披露年报,其数据显示,中国联通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726亿元,同比增长5%;实现归母净利润82亿元,同比增长12%。其归母净利润连续7年实现双位数提升。
中国联通2023年联网通信业务实现收入2446亿元,包含移动联网、宽带联网、电视联网、专线联网、通信业务及信息业务六大板块。联网通信用户规模突破10亿,较2022年底增长约1.4亿。移动联网方面,移动用户规模达到3.33亿户,2023年净增用户1060万户。用户结构持续优化,5G 套餐用户渗透率达到78%,同比提升12个百分点。中国联通2023年联通云业务实现收入510亿元,同比增长41.6%。
三大运营商加速布局AI
同时,三家运营商也纷纷加速数智化转型,以科技创新来锻造新质生产力。
中国移动在2024年的工作重点中提到,2024 年将加快“推进数智化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提档升级,在持续发力“上云用数”的同时,更加突出“智”的驱动作用,加快从“+AI”向“AI+”转变,更好支撑形成新质生产力。
中国联通则表示,将积极锻造核心能力,持续强劲科技创新引擎,着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同时,公司将人工智能作为重要战略方向,加快布局人工智能新兴产业,结合中国联通在算网基础设施、丰富业务场景、广泛客户触点的优势,着力打造联通特色的大模型开发应用范式。
中国电信则表示,公司坚持网是基础,云为核心,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方向,创新产品和服务供给,以“网+云+AI+应用”满足千家万户、千行百业的数字化需求,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进一步打通科技、产品、产业大循环,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